優點: | 都還不錯 |
---|---|
不足: | 暫時沒有發現不足 |
享用心得: | 車到武侯祠了,遠遠看去,漆紅的院墻顯得古樸肅穆,在海南,我們能夠如此肅穆對待的東西不多。這就是成都老南門外的武侯大街了,一座紅墻環繞的古建築群,記得杜甫《蜀相》詩中有:“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句子,武侯祠,是當成(漢)皇帝李雄為紀念諸葛亮而建於少城的。唐朝以前遷往成都南郊,與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為鄰。 遊人很多,熙熙攘攘的,導遊們人手一個大喇叭,解說的聲音交錯一起,耳朵都有些承受不住。 為了離這些聲音遠些,我沒有按照圖示的路線走,而是先從側面先行。左邊是一片竹林,我不由就走過去了。都是石板路,一塊連接一塊,有半米的距離,人跨步時正好。我喜歡在這種小徑中行走,這片林間無建築,所以遊人來得少些。走了很長一段路,都沒碰著一個人。 看過三遍三國,但在這林間行走,我還是認不出這是書中的哪一部分。諸葛亮原住地就在竹林間,但不應是此地。若是當年劉備騎了馬來此,地上當留有馬的足跡的。事實上,這只是我糊塗的記憶,此地原本不是武侯祠。武侯祠始建於蜀漢末年,千年以來,因為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明朝初年重建時方才將武侯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內,成為君臣合祀的祠廟。現今武侯祠的正門匾額上赫然寫著“漢昭烈廟”四個大字,但民間仍呼之為武侯祠,喧賓奪主竟成了定論。 武侯祠占地3萬平方米,古柏蒼翠,紅墻環繞。主體建築坐北面南,擺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是劉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築。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殿、過廳至諸葛亮殿與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築結構。軸線建築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築。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很多,據說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蜀漢君臣分列上下,濟濟一堂,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碑碣、匾聯、以及鼎、爐、鐘、鼓等文物。 這個時候,我只是覺著自己的攝影水平不夠了。鼎、爐、鐘、鼓都是我所喜歡的,它們面上的雕刻總有著獨特的韻味,需得你細細地撫摸和品嚼。 祠內的唐碑也極為吸引人。唐碑聳立在大門至二門之間,據說在憲宗元和四年刻立,裴度撰文,柳公綽書丹。此碑因文章、書法妙絕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在明代即被譽為:“三絕碑”。劉碑殿高大宏敞,正中供著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另有東西偏殿供奉著大將關羽、張飛等人。殿側兩廊各有問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神采各異。東廊的文臣以龐統居首,西廊的武將是趙雲領先。 說實在,諸葛亮和劉備一直都不是我所喜歡的,但諸葛亮殿內供祀著的諸葛亮羽扇綸巾,神態儒雅,卻是頗有一代名相的風度。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今山東沂南人,是我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他任蜀國丞相,業績斐然,死後受到追思,看過資料,不少地方均修建有武候祠祭祀他,成都武候祠是最負盛名的一處。 而今到武候祠,更多的是觀賞建築和祠內的書法和對聯,遊人攘攘,再難尋回當年諸葛亮治蜀時的景象了。好在正門的氣勢還算巍然,翠柏綠松,濃蔭蔽日,幽靜雅致。古柏叢中,矗立著六方石碑,其中最大一方是唐朝立的,即是後世所稱的“三絕碑”。碑文由當時著名的宰相裴度撰寫,著名的書法家柳公綽書寫,魯建刻字,因為文章、書法、刻技都是一流水平。 正行走間,雨下起來了。趕快躲進二門所面對的劉備殿,殿宇高大寬敞,氣勢雄偉,殿的正中是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像。殿的東壁,有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諸葛亮《隆中對》木刻,西壁掛著《出師表》木刻,據說是宋代的抗金英雄嶽飛書寫的。劉備殿的東西偏殿,有蜀漢名將關羽、張飛等人的塑像。劉備和關羽的塑像看起來有些相像,竟讓人有些犯迷糊了。 雨疏風細,這情境多少有些纏綿。在武侯祠轉了一下午,最揣想的,是出了諸葛亮殿後的那一段。往西走過小橋,是桂荷樓,樓下臨荷池,池內水光瀲灩,池的四周綠樹成蔭,樓的旁邊有琴亭。在琴亭上歇歇,覺得心裏有樂聲淌著,心很靜。穿過“中有漢家雲”的月洞門,便進入了一處寂靜幽深之所,竹林幽深,一條彎曲的紅墻夾道擋住了遊人的視野,順夾道而行至盡頭就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墓冢。 這似乎是君臣共享的一份寧靜和快樂,不知道當年的劉備和諸葛亮,曾否在琴亭上相對而坐,撫琴共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