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公廟位於路環十月初五街尾,炮臺山的西麓,與珠海市橫琴島隔海相望,是路環四廟慈善會管理的廟宇中最有名的一座。該廟建於清同治年間,距今已有百年,是路環香火最盛的廟宇。廟側有一通近二百年的“過路環勒石曉諭”碑,記錄當地民政管理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譚公誕,許多港澳居民都前來進香祈福,搭大棚演出神功戲。 廟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廟內供奉的譚公,原名譚仙(公元1260年——公元1368年),元朝人,童年時在廣東惠東地區做過牧童,十二歲時得道,成年後在惠州九龍山修行,死後曾多次化身為小孩顯靈,幫助漁傢,被視為漁傢保護神,受其香火供奉。據記載,譚公“每杖履出山,一虎隨之”,今廟內墻上亦畫有虎。廟內有兩件歷史文物,其中有一隻全長四尺,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年多歷史的文物。此龍舟為當年開廟時,漁民所贈的,後裝配有木制的龍頭、龍尾、錦旗、羅散鑼鼓、艄公及撓手等,使龍舟更栩栩如生,更被視為“鎮廟之寶”。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普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一摸龍骨。另一件歷史文物就是譚公廟旁的一塊碑石,刻於清道光七年(即公元一八二七年),碑石上刻的是香山縣政府勒石永禁舟師兵役濫封索擾漁船的規定。過去一百三十五年間,譚公廟大規模重修三次。現時廟堂橫連三間,左右兩邊加設涼亭,柱石之處刻有現代人的書法對聯。廟宇內外有精致的壁畫和雕塑,廟前安放護法石獅一對,莊重古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