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湖新居介紹 地址:龍崗街道羅瑞合村 電話:0755-84297960 位於龍崗街道羅瑞合村。據說此地原來水草豐美,有一水塘,塘水清澈甘甜,經年不竭,吸引瞭成群結隊的白鶴在此棲息、繁衍,因而取名“鶴湖山”。該樓占地面積24816平方米,建築占地14530平方米。可謂閩、粵、贛客傢圍之最。現為龍崗客傢民俗博物館,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新居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客傢圍物中少有的精品。 羅氏祖居福建石壁村。羅氏先祖洪德公為南宋景定年間進士,曾任咸寧縣令和撫州太守,其第十八子小九公為廣東循州學正,任滿回裡,路經興寧,築室定居,成為興寧郊區羅氏開基祖,逐漸發展為望族。鶴湖新居的創建人羅瑞鳳為小九公的第十六世孫,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從興寧遷居龍崗圩馬福頭立業。最初他以拾荒為主,後在東莞等地開油坊、做生意致富。據羅氏族譜記載,羅瑞鳳“初為小販,善觀時變……居久之,至貲百萬購田萬頃,置商肆一百餘間”。羅瑞鳳於晚年開始興建鶴湖新居,嘉慶元年(1796年)辭世後,由兒子延龍、延祥、延貴三兄弟繼承父志,繼續施工,至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內圍竣工。其後子孫繼續擴建外圍,歷三代人數十年才建成現在規模宏大的城堡式圍樓——鶴湖新居。 鶴湖新居建築坐西南面東北,占地面積(包括水塘、禾坪)約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432平方米。後寬111.6米,面寬165.9米,共有179套居室,每套由數間房屋組成,有300多間,興旺時可住千餘人。 整個建築群由內外兩圍相套而成。外圍鳥瞰呈梯形,前寬後窄;內圍有高墻與外圍相隔,平面呈方形。是一座三堂、二橫、二圍、八碉樓、二望樓的建築。屋宇、廳、堂、房、井、廊院,佈局錯落有致,天街復雜,像座迷宮,易守難攻,是典型的客傢建築藝術的結晶。外圍四周有高峻堅固的圍墻,墻高6米,厚約1米,由大石塊,三合土夯築而成。圍墻四面開有數排“望窗”與“槍眼”作防禦之用。 大門後,一座牌樓迎面而立,與高墻相連,正門樓內有仿牌坊式建築,並有灰塑裝飾,正面額書“親仁猶在”,背面額書“聚族於斯”,各面均塑有吉祥圖案與人物故事灰雕,充分體現瞭客傢人聚族而居的習慣。倒座與堂橫屋間有天街相隔。堂橫屋與後內圍亦有天街相隔。內圍四角有三層碉樓,後內圍中間有望樓,即內圍形成三堂、二橫、一圍、四碉樓、一望樓的格局。然後擴建外圍,再建四角碉樓,外後圍中間又建更高大的三層望樓,後面的內圍與外圍有天街相隔。碉樓四周在瓦面上有通道相連,形成“九廳十八井,十閣走馬樓”的格局。四周外圍墻築有女兒墻。圍樓內的房舍皆為“鬥廊式”單元房。該圍樓的內圍是典型的客傢堂、橫屋結構,左邊內圍與外圍之間建有四排住房,右邊內圍與外圍間也有兩棟住房,皆為相連的“鬥廊式”單元房。圍內有水井。正門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祖堂在中軸線,是客傢人的傳統屋式。 鶴湖新居現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不僅是羅氏傢族文化、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客傢人勤勞勇敢、自耕自足、奮鬥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縮影。鶴湖新居自建成以來,一直為羅氏族人居住,到20世紀80年代,圍屋內共有居民1000多人。80年代末期,隨著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圍屋內的居民逐漸遷出,另建新房,整個“鶴湖新居”基本上租給瞭外來人員居住。為瞭搶救這座對研究客傢源流、建築藝術、風情民俗等具有極高價值的建築,在國傢文物局與省、市、區等各級政府的關註下,1996年8月,龍崗鎮決定在圍屋基礎上籌建客傢民俗博物館。 鶴湖新居票說明 門票:10元/人,十人以上可八折 鶴湖新居交通指引 交通指引:乘坐公交:357、358、367、365、380、863等多路公車到達,在“龍崗街道辦”站下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