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小的時候,學歷史就知道瞭澳門的媽閣廟。一個凝聚著千千萬萬海內外中華子孫愛國愛鄉、虔誠向善的心願。在世界華人心中,媽祖信仰已經成為聯絡海內外、溝通全世界的橋梁和紐帶。據資料介紹:目前,全世界有媽閣廟近4000座,信眾2億多人。 正是因為這些,一個讓世界華人心中無限牽掛、虔誠、信仰、崇拜、信仰、向善的媽祖,一樣魂思夢牽著大鵬。 很多次去澳門,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沒好好的去媽祖廟走走,這次之行,選一個清爽的早晨,來到瞭媽祖廟前。。 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位於澳門的東南方,枕山臨海,倚崖而建,周圍古木參天,風光綺麗。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人稱其能預言吉兇,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已有逾500年歷史的媽閣廟,是澳門三大古剎(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中歷史最悠久的。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整座廟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觀音閣4座主要建築。1874年、1875年,媽閣廟先後兩次遭受火災,由居民集資,於1875年開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樣子。 媽閣廟包括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觀音閣等建築物。明朝時本名“天妃廟(宮)”,至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時增建山門,額名“媽祖閣”,華人俗稱為“媽祖閣”,又有另稱’正覺禪林”。 “媽祖”在福建話裡是“母親”的意思。“媽祖”姓林名默,宋朝福建莆田人,自幼聰穎,得老道秘傳法術,能通神,經常在海上搭救遇難隻,“升天”後仍屢次在海上顯靈,救助遇難的人。人們感其恩德,尊為護航神,歷代王朝也多次封謚,明朝時晉封為“天後”。相傳400多年前明代時有一福建商人在澳門附近遭遇颶風,危在旦夕,幸得“顯靈海上消災解難”的天後娘娘解難相救。後來這位商人在神女顯聖處設廟紀念以謝神恩,被稱為“娘媽角”。 相傳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在廟門前面的海灘上岸。詢問當地居民這裡是什麼地方,居民以為是問媽閣廟,故答“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遂為澳門的葡文名稱由來。 媽祖閣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歷除夕、三月廿三日媽祖寶誕、九月九日重九節,這裡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為什麼澳門媽閣廟的香火如此旺盛,海外華人也都信奉媽祖呢?設計、創作大型媽祖像的澳門著名雕塑傢、畫傢梁晚年告訴大傢:媽祖是人,也是護航海神。媽祖在海上舍己救人,為民消災解難的博愛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信眾就把她當作神來朝拜。 資料: 根據古代史料福建莆田地方志記載,媽祖生於北宋太宗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廿三日,卒於太宗雍乾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檢林願的第6個女兒。她原名林湄娘,因她從出生到滿月從不啼哭,故又名默。林默娘自幼聰穎,為人善良,樂於助人。有一年她隨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她也屢次在海上救助遇難之人,還為百姓驅逐瘟疫,治病救人…… 人們為感謝其恩德,稱林默娘為“媽祖”,福建話“媽祖”是“母親”的意思,並被奉祀為“護航海神”。莆田人最初供奉媽祖的廟宇稱為神女廟、神女祠。林默娘海上救人的故事和傳說逐步被人們神化,得到信仰者廣泛熱烈的信奉。歷代王朝也順應民心支持媽祖信仰,宋代封媽祖為“夫人”;元、明二朝加封為“天妃”;清朝晉封為“天後”。我們看到媽閣廟內供奉的天後牌位上寫著:“護國庇民天後元君之神位”。 由於媽祖擁有博大慈愛的襟懷和救苦救難的高尚品德,人們為瞭表達對她的崇敬,一千多年來賦予她諸多神奇的色彩和美麗的傳說。中華兒女也從媽祖的傳奇故事中體會到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看到瞭中國優秀文化的光彩。經過千年的演繹,媽祖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也是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授予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