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赤灣地理位置重要,據史書記載,古代船舶往來廣州與南洋諸國,皆經此地。從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的南山設置墩臺以防海盜,清康熙年間(1662——1722)始於赤灣修建炮臺,炮臺雄踞赤灣兩側,左右呼應,扼險而守。現存左炮臺,平面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分臺體和圍墻兩部分。全長26.2米,寬15.5米,臺高4.5米,圍墻高3.78米。臺上有營房7間,分屬兵房、官房、神堂、廚房和彈藥庫等。 赤灣左、右炮臺,位於“臨海山梁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分東、西兩側箝制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面。已修復的左炮臺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占地面積約360平方米。炮臺城基用大塊花崗巖修砌,全高約3米多,北面是炮臺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炮臺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臺寬約8米多,是運用炮位的場地。 赤灣泡臺始建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當時福建提督楊琳調任廣東巡撫。他主持修建沿海炮臺、城垣、防地等軍事設施126處,其中炮臺26處。赤灣炮臺是其中之一,據記載赤灣左、右炮臺設兵數千名,生鐵炮6位,另有12門大炮被稱為“佛郎機”炮,是西式武器,其制法是北宋時由廣州傳入的。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佈防珠江口,曾重修赤灣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曾領兵在伶仃洋上擊敗英軍,赤灣炮臺為林則徐禁煙曾立下汗馬功勞。 左炮臺位於南山區赤灣東村,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鷹嘴山頭。在左炮臺的樹叢中,掩映著一處哨站,據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東南沿海諸島還未解放,當時的部隊就駐紮在赤灣天後宮裡。左炮臺三面臨海,山勢峻峭,隻要站在鷹咀山之巔,整個赤灣半島盡收眼底,部隊決定在這裡設立哨所。哨所裡有個體積碩大的望遠鏡,像不眠的眼睛,時刻警惕地註視著伶仃洋海面。當時戰士晚上一般都是和著衣服睡覺,槍就放在身邊,子彈是上瞭膛的。改革開放初,赤灣左炮臺仍被列入軍事禁區。隨著進一步改革開放,左炮臺的軍事戰略地位逐步淡化。1997年香港回歸後這裡全部解禁。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哨所,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被保留在鷹咀山上. 特別提示:山上蚊子巨多,巨小,超猛,,,,,,,,,,惹蚊子的朋友還請帶好驅蚊水,我是給叮到要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