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沙田公園對面。 (一)粵劇文化展 首先我們進入是粵劇文化展。 粵劇,又稱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區主要戲曲劇種,源流可上溯明嘉靖年間。 乾隆年間,佛山已經成為粵劇戲班的大本營。 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反清起義,粵劇遭禁,於是戲班掛上京班幌子演出。同治年間禁令廢弛,粵劇復興,並且發展重心由佛山轉向廣州。光緒十五年即1889年粵劇同仁在廣州建成八和會館,以此為中心進行演出。 二十世紀初,演唱語言由戲棚官話(桂林官話)逐漸改為粵語。 剛入門就看見一個大舞臺。 走近觀察,這是一個粵劇舞臺的仿制品,很窄,似乎京劇的舞臺更寬一點。 原來這個叫萬福臺,以佛山的萬福臺為原型。佛山祖廟內的萬福臺是現存最古老的粵劇戲臺,也是粵劇團心中的聖地。據介紹,古時各地粵劇團來佛山演出,必須在萬福臺上接受審閱,審戲通過。 萬福臺成就瞭不少粵劇名伶的明星夢,在這個舞臺上,幾代粵劇人都披掛上陣,“薛腔”創始人薛覺先、“小生王”白駒榮、紅線女 、馬師曾、阮兆輝、羅品超、林小群等都留下瞭他們的風采和樂韻。 唱大戲的大牌坊很是華麗。 由於在佛山,萬福臺正對著北帝,因此每年非常重要的節日,臺上做的戲都是“神功戲”,是專做給北帝看的,所以選戲很嚴格,大多是《六國大封相》等題材,或濟世、頌世一類的戲文,以感謝北帝或者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 這就是傳說中的六國大封相。講述戰國時期蘇秦遊說六國以合縱策略聯盟抗秦,六國拜蘇秦為丞相。後來香港以至於粵語區中,六國大封相指熱鬧的好戲,帶著一股尖酸刻薄的調侃勁兒。常被用於激烈的爭吵場面,引致近乎不可收拾的局面。 這是粵劇演出時使用的靴鞋,有很多種,女角用的有繡花鞋,踏鞋,單趾鞋,男角用的有高靴,坐車靴,快靴,文生靴等等。 這是關公穿的靴子,很是威武霸氣。 粵劇的服裝很是精美,如小生,青衣等穿的戲服。
這是經典粵劇審死官的大綱。
這是鳳儀亭周瑜歸天一場戲的詳細劇本。 隨著時代進步,粵劇進入瞭戲院。這是戲院的公告。
粵劇也開始利用報紙,海報等新媒體來進行宣傳工作。看, 小報上點評的正是梁祝恨史這部戲。 帝女花是經典粵劇,講述的是明朝崇禎帝愛女長平公主與駙馬周世顯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粵劇《帝女花》為戲曲大師唐滌生50年代末所撰,唐用詞優雅感人,加上他大量采用古典,重視樂曲的配合,令到這部戲更覺典雅。這是粵劇大師任劍輝和白雪仙(史稱任白)的粵劇戲寶,更是仙鳳鳴粵劇團最為人傳頌的粵劇。 仙鳳鳴粵劇團成立於1956年,是由任劍輝和白雪仙所創,並邀請靚次伯與梁醒波擔任武生及醜生之職,更邀得唐滌生為仙鳳鳴編劇。 雖然仙鳳鳴劇團的壽命雖然隻有短短的十三年(1956-1969),卻為香港粵劇史上留下一段燦爛的回憶,不但在推動粵劇改革方面扮演瞭重要角色,也留下許多優秀劇本,至今歷演不衰。
任白的經典合影,中間是任劍輝, 右邊是白雪仙。左邊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粵劇明星。 也有部分人以打漁為生。 新界居民日常由山路或水路去大浦墟市。市指的是街市,街市天天都有;墟則是三天一次,以林村河為界,分為大浦舊墟和大浦新墟。 這是新界居民挑東西去墟市的場景。 墟市的中心地帶有很多小店,如藥店雜貨鋪等。 普通新界人傢的大門一般是這樣的。 門神是必不可少的。 新界早期主要居住著六大族居民。最大的是鄧族,北宋年間來港,先定居錦田,後繁衍至屏山,大浦頭等地。其餘的如侯族居住在上水河上鄉,彭族居住在粉嶺,陶族居住在屯門,廖族居住在上水上水圍,文族居住在元朗新田等。 大的宗族一般都有祠堂用於祭祀先祖。 村民,村民告訴他這是沙田,該測量員誤記瀝源為沙田,從此沙田成為該區的統稱。 (三)羅文生平展 羅文的歌聲幫伴我們走過瞭許多流金歲月,許多經典電視劇如射雕英雄傳,小李飛刀,八月桂花香等的經典主題曲就是他主唱的。
受披頭士樂隊影響,羅文早期和朋友們夾band。
這是羅文早年和肥肥的合影,正是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啊。
當然,他最動人的還是歌聲。 看右下角梁朝偉和曾志偉的青春像,不由感嘆,歲月如飛刀,刀刀催人老。
(五) 徐展堂基金會真品展 首先是唐卡展。唐卡:藏語意為松樹,是一種畫在佈幔或紙上的畫像。唐卡興起於吐蕃時期,可隨意移動,便於收藏。唐卡的題材廣泛,有佛教內容的佛本尊像、護法神像、祖師像等,也有歷史、民俗的內容,幾乎包羅瞭西藏生活的所有內容,有“西藏的百科全書”之稱。 這是17世紀創作的宗喀巴唐卡,講述宗喀巴一生主要故事。圖中宗喀巴為弟子們講述密宗經典菩提道次第廣論。 藏傳佛教中還有手印,據說不同的手印有不同的法力。 這是藏傳佛教中的神話人物 大威德金剛與他的妻子明妃。 這是民國早期的茶葉罐。 這是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九十六歲與九十七歲時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