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平安夜Ivan Chen 攝於尖沙咀彌敦道。PS.一直想找一張照片來代表<香港香港>這張專輯,當我發現這張的燈光很像張學友1989年地粵語專輯《給我親愛的》後,就決定要以這張圖片作為整個相冊的封面瞭。橘紅色的燈光、背後模糊的行人和閃爍的霓虹燈組成瞭一幅90年代香港電影的圖景。
第二次過境香港選擇的是福田口岸,經過內地檢查站後要步行至香港檢查站,通過過境天橋的玻璃窗可以清楚地看見作為深港兩地邊界的深圳河,若一百年前中英沒有簽訂《南京條約》,這條自然的河流便不會具有歷史的意義,站在此處我想起的是四十年前大逃港的場景。
坐在港鐵東鐵線上面遙望窗外的景色,可以看得見藍天白雲下的深圳天際線,這是羅湖,也是深圳特區最早發展的地方。
隨著列車的開動,窗外的景觀因為視角的變化而出現瞭不同的情形,這不是深圳城市中的綠地,而是香港的自然保護區,一條河流把深圳和香港長期以往分割成為兩個不同的世界。
這是我這次到香港的第一站中文大學,因為對國學大師錢穆敬仰已久,其創辦的新亞書院(港中文的前身)一直是我夢想中的聖地。
港中文因建在半山腰上,師生出行甚為不便,故在地鐵站有校巴接駁,可以到達校園內各個校舍,因寫著限本校師生乘坐,故不敢冒然闖入。
香港的高校樓宇大多都為企業傢或校友捐贈,這種籌措建設資金的方式在內地才剛剛興起。已故學者陳寅恪認為,興辦一所大學的要義並不在樓有多高,而在於有沒有大師。然而必要的物質環境依然不失為“築巢引鳳”的良措,過於貧乏的環境也會導致學術生產力的降低。
大學運動場
新亞書院的鐘樓
大學裡隨處可見的人文氣質
新亞書院的小廣場,不知道現在用在何處。當年錢穆隨國共內戰遷港辦學,把在內地的人文理想根植在這半山坡之上。半個世紀過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和薪火相傳,港中文已經成為亞洲高校的翹楚。
港中文的文學館一隅
文學藝術可以教化人的心靈也可以引起人的思考
香港中文大學的地鐵站牌,一直覺得這個名字很霸氣
在長長的站臺上等待列車的港人
這裡是九龍塘的香港城市大學,此樓對面有三個標誌性的大樓,一個是又一城商業中心,一個是生產力大樓,另一個是創新中心。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如果要拿內地的標準來套的話屬於事業單位的性質,在政府和企業資助下開展對中小企業的扶助工作,足跡遍及珠三角整個地區,在東莞、深圳和廣州也有分支機構。這種類似的機構伴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的不斷成熟以及市場的完善將會扮演重要的作用。
生產力促進局內的展示廊記錄瞭香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承接歐美地區產業轉移以來的發展歷程,這也對內地的經濟發展提供瞭參考。
生產力大樓裡主要是由政府和企業共同資助的實驗室和培訓中心組成,成為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的孵化器。促進局幫助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訓,以及業務的市場拓展。
在生產力促進局大樓的南側是創新中心,主要是科技創新產品的展示和創意設計的創作研發,也是香港創業產業的集聚區。不同於內地的文化旅遊開發模式,在這裡看到是文化創意和科學技術的融合。香港創新中心網站 http://www.innocentre.org.hk/innocentre/TC/FE#Home
與歐美的理念相似,創意與創新是緊密聯繫的,創意產業不同於文化產業。然而香港文創產業發展的癥結在於規模不夠大導致其無法滿足傳統產業的發展需求。
香港紅磡體育館,明星一般把在這裡舉辦演唱會當做事業成功的標誌。
香港最引以為傲的要數發達便捷的步行系統,從人行天橋可以通往附近任何一處的巴士站、地鐵站、寫字樓購物中心。極大改善瞭出行者的步行環境和機動車交通對他們的影響,從另一個方面也提高瞭機動車的運行效率,減少瞭紅綠燈的使用和停車等候的時間。
早期香港人主要居住在這個寨城裡,當時還是大清帝國時期,在寨城外主要是洋人居住生活。
原住民早期的祠堂裡的燈籠
香港的粵籍華人主要來自廣府、潮汕和客傢三個源流,後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以及國共內戰的延續,導致瞭很多上海人來港定居。
粵劇是主要劇種
香港早期的郵箱
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勞動力需求的上升,七十年代香港迎來瞭“嬰兒潮”,從圖中看當時港人的服飾和氣質和現在內地很多人差不太多,如今潮男潮女的出現也是隨著社會的不斷分工出現的。
老皇冠的的士依然很讓人震撼
街頭的小廣告,和內地不同的是都會集中在某個指定處張貼,不會到處亂貼,這種營銷方式是比較低廉的,但重在執法者的管理。
金巴利酒店下的百佳酒店曾經住過,過瞭一年再去就不見瞭,想必是付不起租金倒閉瞭。
重慶大廈是所有文藝青年都應該嘗試住一晚的地方,可能是因為王傢衛的《重慶森林》在這拍的緣故,原本塞滿印度人和咖喱味的讓人望而卻步的地方有瞭種親切感,我想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裏面旅店的價格讓人感覺很親切。
重慶大廈內部主要是由這些小旅館組成,有很多的老闆是上海人。
呢間系我住嘅。這間旅館是我住的,老闆是來自上海的阿姨,收我120港幣一晚,負責接待和保潔服務的是她雇傭的菲律賓女傭。
從重慶大廈內部看彌敦道
重慶大廈內的外幣兌換點
太古城的電車道
最初我以為維他奶是深圳的本地品牌,後來才知道是香港的品牌,看瞭許冠傑的《半斤八兩》後才知道是擁有七十年曆程的香港品牌。包裝上的意思是:給你,這樣就不用怕空肚子吃早餐啦!
最具有香港特色的叮叮車已經有一個世紀的歷史瞭,票價兩元可以隨便坐。
西灣河居住著很多老人,所以中醫診所和護老院特別多,這是不是一個老齡社會的標誌?
中環,精英最中意的辦公地方。
立法會是香港最大的權力機構,但遠不及臺灣的立法院“熱鬧”。同意鍾喆同學民主不等於法制的觀點。
1997年後這裡成為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新興開發的高密度居住區應對人口的高速增長
站在調景嶺的居住區裡望天空,這裡的樓層至少有40層
旺角卡門
夜晚的彌敦道
週末遮打花園一帶成為外勞休憩的場所
每逢週六日,菲傭都要離開主人傢裡到街頭休息,周末是主人一傢人團聚共同享受歡樂時光的時刻,菲傭會主動避開。
香港政府開放瞭很多地方可供外勞休憩的地方,即便是辦公場所也不例外。圖為立法會大樓外的菲傭,這在內地是比較少見的。
肖萁灣的普通市井生活,依然是小攤販,由於本港不生產農作物,所以大量的食品來自進口,由於香港是免稅港口的緣故,大宗貨物在這裡轉運,所以很多東西很便宜,很多水果的價格要比內地便宜。我想起經濟學傢俄林說過的一句話:貿易,使生活更美好。
午後乘坐叮叮車從肖萁灣到上環的途中
在上環的巴士車站遠望維多利亞灣對岸的西九龍地區,不久的將來那裡會是廣深港高速鐵路的樞紐站,也會是香港的文化中心。這是政府擁有的可供開發的最後一塊土地瞭,也是靠不斷填海完成的。
未完,待續... 更多詳情請點擊http://photo.renren.com/photo/229447396/album-551836746?curPage=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