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幾個景點都很幾種; 澳門旅遊其實很簡單。住酒店,賭博,看看特色建築。 看名勝,兩三個小時足矣。
民政總署廣場:
澳門民政總署大樓的位置在歷史上原為一座中式亭樓建築的議事亭,為明朝政府宣讀政府命令和作為中葡官員會面的場所。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葡萄牙人購買瞭該地皮,並興建具葡萄牙風格的議事公局大樓,成為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地方政治心臟,一切市政事宜,以至葡萄牙的集會和慶典,都會在此舉行。後曾多次重修,目前規模是1874年重修時形成的,具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
2002年1月1日,澳門民政總署成立,取代澳門的市政機構,大樓名稱也改為「民政總署大樓」。大樓地下右側是展覽廳,定期舉辦各項藝術展覽;大樓二樓設有一所公共圖書館,於1929年啟用,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為設計藍本,裝潢和傢具陳設具有厚厚的古典氣息。
玫瑰教堂:
天主教 與聖母。
澳門玫瑰聖母堂又稱板樟堂或多明我堂,始建於1687年,是天主教的明我會教士初到澳門時設立的,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教堂於1828年重修,今天壯觀的規模即源於此。板樟堂供奉花地瑪聖母,是葡國人很崇拜的神,堂內存有許多富有奇趣的油畫及雕像,尤以耶穌基督像最為著名,從中可窺見古西班牙的宗教藝術特異之處。教堂通常於下午開放,
大三巴牌坊:
實際上不是牌坊,是教堂的前墻壁。
我之前還認為,有什麼紀念意義?修建這個牌坊,葡萄牙人也修建牌坊?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瞭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瞭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瞭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當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隻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瞭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裡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瞭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瞭聖加紮西醫院,西醫、西藥在這裡開始流入華廈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癥“天花”。
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裡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回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裡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瞭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