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惠福路將要被打造成一條食街,簡直開心到暈,因為去開北京路的“哨街精”都知道,在附近吃飯是多麼的難找位置!不過最希望的,還是能在這條食街中,為那些廣州傳統小吃保留一席之地。 對於很多廣州人來說,一碗牛雜、一碗雲吞面的分量,其實是和鮑參翅肚相同的,或者說,更重一些,因為這是他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 記得以前總是在快放學的時候,嗅得到遠遠傳來的牛雜香氣,聽到叔叔阿姨推著木頭車仔從青石板街上軲轆轆走過,然後大傢一窩蜂地收拾好書包沖出校門,“幫襯”自己心水的牛雜車、棉花糖、咸酸檔……不時見到同大院的阿姨、姐姐左手提著用咸水草紮好的一捆菜或者一塊豬肉,右手舉著用竹簽仔串著的淋滿蒜蓉辣椒醬的牛雜蘿卜邊走邊吃,宛然一副老廣州的風情畫卷。在這一幅畫裡面還包括瞭曾經駐紮在北京路超過10年的魚蛋檔,還有那些晚上才會出現的露天街邊大排檔,其中最出名的是北京南的炒螺明,可以邊炒螺邊唱咸水歌…… 如今,這些林林總總的風情小景都到哪裡去瞭呢?就像我們小時候吃過的鞋底餅、油香餅、公仔頭雪糕、咖啡雪條、手工做的芝麻糖、卜卜欖、格仔餅……它們就像那些花兒一樣,不知道散落在何方?曾經很喜歡吃三中附近一條巷裡的推車雞蛋格仔餅(因為巷子裡有幾傢漫畫租書檔而常去那裡),做餅的是個四五十歲的阿姨,自調的雞蛋面粉漿炭火烙格仔餅,粉漿很稠所以雞蛋香很足,給花生醬和煉奶特別大方,周圍的街坊學生都很愛“幫襯”。 像這些本小利微的手工小食檔,如何承受越來越高的鋪租。於是,我們眼看著這些原生態的地道食物逐漸消失在街頭,或許,有朝一日,它們會出師有名地在那些氣派酒傢裡重現。但是,脫離瞭草根生活背景的它們,還會有舊時的味道嗎?或者說,沒有瞭這些和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草根小吃,廣州的生活還會令我們感到那麼親切嗎? 這些街頭小吃就像一個個載體,纏繞著過去的集體回憶,連接著每一代的共同味覺,與其說它們是小吃,不如說是一種廣州市民的草根精神。這些廣州的老味道,希望讓它們可以在我們的生活裡延續下去,而不是變成新簇簇的攝影背景,更不希望隻有在香港等其他城市裡,才能發現老廣州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