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牛扒最為深刻的印象,來自塞班島一位當地土人的傢。事隔許久,我還清楚記得查莫洛人Joey———那個胖胖的黝黑男人從白色的塑料保鮮箱子裡整摞地拖出生牛扒,仔細用手抹上鹽和胡椒粉,在院子裡支起的燒烤架上一塊塊煎得滋滋作響。 我本來並不很餓,但是當盤子分到我的手上,還是為那塊牛扒噴發出的香氣拜倒瞭。我記得Joey在牛扒的旁邊幫我添瞭勺白飯,我才知道,塞班人居然是用米飯來配牛扒。我記得那塊牛扒的外表有些許焦黑,但委實極香———外國的牛就是好吃,我承認當時我就是這麼想的。 好牛扒必然貴 我不確定那年塞班的那塊牛扒當真那麼好吃,因為當時我對美食之道並不算是熱衷———也許我隻是餓瞭,抑或隻是被異國的情調給迷惑瞭……不過在廣州,我確實一度為哪裡有讓人吃過還能如此留戀的牛扒而費神。 我想我們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最好的牛扒一定是來自正宗西餐廳的出品。不用懷疑,這隻是因為術業有專攻,再好的中餐館、日本菜館統統要靠邊兒站,隻有西廚的料理才能使牛扒變完美。 其次,你當真認為茶餐廳裡38元的牛扒跟高檔西餐廳380元一件的牛扒差不多嗎?當然No。這不是奢侈不奢侈的問題,從牛的產地、品種到運送、加工的過程,從大廚用的炊具到功夫、配菜和汁的調配,你能找出的差別絕對不少於十項,因而吃出的體驗也天差地別。基本上,貴一點兒的更有好吃的可能———好牛扒的首要特點可以歸結為一個字“貴”。 盤子後面的奧秘 香煎鵝肝安格斯牛柳扒,法式的風味,卻又有中國人喜愛的豐盛 土豆是牛扒必有配菜,Ken的土豆泥用瞭黃油、淡奶油、鮮奶、鹽、胡椒粉、豆蔻粉等,從土豆削皮到完成,耗費一個半小時 孔泰牛仔肉。因是未成年的小牛,故而肉白色,牛味較淡,需靠較濃的汁調味,但肉質極香,爽口異常 西餐廳裡常見的牛扒有西冷扒、肉眼扒、T骨扒、牛柳扒,它們分別來自牛身上的不同部位,因為平日裡接受運動的鍛煉不同,肉質、味道、價格也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西冷扒肉的含量多,肉質較爽滑。肉眼扒是緊挨著西冷的部位,脂肪含量稍多,口感更嫩。T骨扒是西冷加肉眼的組合,塊頭較大。牛柳扒則是躲在脊骨後面很少活動的部分,脂肪含量極少,因為在牛的身上所占極少,因而也最貴。 除瞭部位,牛扒的主要區別就在於產地瞭。中國大酒店行政總廚龍偉彥告訴記者,由於不同國傢的飼養方式和氣候大有區別,於是決定瞭牛扒的質地各有千秋。在美國和加拿大,牛吃的是玉米、小麥等高能量谷物,因而牛齡短,被宰殺的通常是一歲半左右閹過的小公牛。它們身上的肥肉比吃草的牛要多,因而做成牛扒口感較香滑;阿根廷、澳洲、新西蘭等地的牛以草飼為主,生長較慢,纖維較粗,牛肉味更重,不喜歡的人可能會嫌其有股草酸味,喜歡的人則是偏愛有加。 據悉,在美國等地,當地政府會派專人到各飼養場地為牛肉評級。他們在牛的第十二與十三條肋骨間切開一個小口,測試肉質的鮮嫩度、脂肪含量,以此評定等級。在美國,比較名貴的就是安格斯扒瞭。 中國大酒店扒房的牛柳扒 澳洲黑和牛的“雪花”清晰可見 中國大酒店扒房目前有一種澳洲黑和牛,此牛其實是日本旦馬牛引進澳洲的成果。眾所周知,日本人把從朝鮮引進的牛進行改良育種,給它們喝啤酒、聽音樂、按摩等等,養成瞭舉世聞名的日本和牛,令許多國傢紛紛欲效仿引進,不過因為氣候、地理等差異,效果始終不理想。澳洲黑和牛亦是仿照日本和牛的飼養,肉的外表看起來已十分相似,隻在細品時能夠吃出少許區別,主要是脂肪仍不及日本和牛多,在入口即融的效果上稍有遜色,但已然是廣州人能夠吃到的最好的牛肉瞭。 好牛扒的“心意溫度” 上等牛扒有幾大標準:一是肉汁豐富,脂肪含量高;二是軟嫩;三是口味要好;四是烹調後能夠保持原有形狀。 而制作一塊合格的牛扒,整個過程其實是溫度控制的過程。這包括:宰殺後在負18攝氏度下吊起排酸,隨後抽真空運往世界各地;貨到後,要把牛扒放在0-2攝氏度的冰箱內,任其自然解凍,一個星期後,肉質會變得嫩滑;烹調前,要提前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將牛扒拿到室溫中,去除冰箱內化學物質所產生的酸味。若是跳過這整個排酸的過程,牛扒會沒那麼好吃,而排酸更可令本來等級不高的牛扒上升一個檔次,煎出來更香,可算是彌補瞭先天的不足。 美式坑扒爐煎出的牛扒帶有燒烤風味,更時尚 扒房用來配牛扒的餐包 煎牛扒的鍋必須足夠溫度,以持續地對牛扒表面進行加熱,否則煎出的牛扒會好似煮出來一樣,水分流失嚴重。在西餐廳,大廚會盡量以最短的距離、最快的時間將新出爐的牛扒送到客人手上———如果你自己耽擱著不馬上趁熱大快朵頤,便是枉費瞭大廚的“心意溫度”瞭。 汁與配菜:“妹仔大過主人婆” 牛扒不光可作主菜,扒房將五分熟的牛扒做成冷盤,配上藍奶酪和油醋汁拌的蔬菜,即成清新可口的前菜,獨特而不失隆重 在星級酒店之外,說起好牛扒,很自然會想到三人行西餐廳的老板兼總廚Ken。Ken在法國和美國總共呆瞭三十幾年,廣州的私人餐廳裡,可以說沒幾人能比他更明白老外的牛扒瞭。 不同部位的扒適合不同人群———Ken說,西冷扒有嚼頭,更有牛肉味,因為含油量高所以吃時有肉汁流出,最合那些“食肉動物”的心意。而肉眼扒較嫩,口感易為多數人接受,適合剛開始吃牛扒的人。牛柳扒則適合想吃肉又想減肥的人,因為裡面幾乎沒有油,而肉味卻很濃,不少模特都愛吃。至於T骨扒,Ken毫不掩飾他的“痛恨”之情,因為是兩個部位的綜合,其口感不穩定,有時好吃,有時又很硬,因而Ken已很少賣。 Ken有個論調———牛扒誰都會煎,隻要是新鮮的好牛扒,但配汁則不同,最能看出廚師的性格,“最好的汁是食客接受,同時又是獨創的”,因而尤其需要用心調制。同樣重要的還有配菜,它被Ken形容為“妹仔大過主人婆”———煎一塊五成熟的牛扒隻需2分鐘,配菜的準備卻可能需要一二個小時。 毋庸置疑,並非每一位廚師都重視配菜,那些在配菜上偷懶的廚師錯過瞭讓客人吃到最好牛扒的機會,他們所完成的,終究算不得一件完美之作。 老外最愛:原汁原味的西式 扒講求制作的新鮮,簡單撒上些鹽和胡椒粉就可烹飪瞭 中國人做牛扒至今仍喜歡先醃一下,外國人則是灑上胡椒粉和鹽就開始上爐,要的就是新鮮原味兒。 Ken介紹,美國人喜歡把汁全部淋到牛扒上去,法國牛扒的汁則是單上的,一般隻淋扒身的三分之一,這是因為很多法國人不喜歡汁,放一點芥末汁和胡椒粉、鹽在面前他們會更高興,他們甚至什麼調料都不用。 法國人喜歡吃原汁原味牛扒更令人嘆為觀止的表現,則是“蛋達生牛扒”———將生的牛扒絞碎堆起來,中間按下一個洞,將洋蔥、香草、胡椒、鹽及生蛋黃放進洞內,配上幾片面包吃。Ken的店裡就提供這種“茹毛飲血”似的食物,據說很多老外見瞭特感動,因為Ken確是深知他們的心瞭。又或者吃裡面還帶血的四成熟牛扒時,揪一塊面包蘸著血來吃,似乎非這樣的“野蠻”不足以吃出牛的味道,管中窺豹———大抵這就是西方人的牛扒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