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的冷空氣似乎總是沒有消停的一天,這邊廂回溫暖瞭幾度,正欣喜地沐浴於陽光下,那邊廂又有消息說,新一輪的冷空氣又開始醞釀瞭。而當那瑟瑟北風吹來的時候,總讓人不自覺地尋找溫暖的慰藉,不管是心裡的還是胃裡的。砂鍋,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乘著熱氣騰騰的食物,暖和著手,暖和著胃,似乎連心裡,也舒坦起來瞭。 【江浙味道】 砂鍋膏蟹粥 砂鍋醃篤鮮 江浙菜重在慢工細活,許多著名的菜式比如千張筒骨砂鍋湯、醃篤鮮等,都需以小火慢燉多時,才能做出濃鬱湯頭。耐久燒、保溫時間長,且能留住食材美味的砂鍋,就是江浙菜裡的一大功臣。 揭開鍋蓋,骨香隨著熱氣迎面撲來 杭州砂鍋筒骨砂鍋湯 “豬骨”可說是廣州師奶煲靚湯的“必備武器”,奶白的豬骨湯不知滋潤瞭多少廣州人。如果對這款來自江浙一帶的砂鍋“掉以輕心”則可謂“走寶”。在天河北的“骨之味”,我就見識瞭“千張筒骨砂鍋湯”的幾大絕招。 首先,要選新鮮的豬後腿骨,一般認為後腿比前腿有力而且含鈣更豐富。而熬湯的環節則是“慢工出細活”,先用筒骨熬兩個小時,此時熬出的湯已經略顯奶白,但這第一道熬出的湯竟要倒掉。據解釋,因為筒骨的骨髓油脂比較多,第一次熬主要是為瞭去除筒骨的油膩和雜質。而真正熬筒骨湯從現在才開始,熬過一次的筒骨要再清洗,然後重新加水,慢火細熬。如此炮制,骨頭中的鈣質、骨膠原等營養物質自會慢慢釋出。 開吃前,不妨先研究一下這裡所選的砂鍋。這種砂鍋來自金華,需手工制坯,並選用春末夏初的陶土才可以開窯燒制,本身就是頗具特色的藝術品。 “千張筒骨砂鍋湯”原煲上,就像吃火鍋一樣邊煮邊吃。沸騰後揭蓋,骨香撲鼻。先盛一碗趁熱品嘗,接著把筒骨打撈上來先涼一下,趁此空當可以大啖江浙一帶稱為“千張”的豆皮,在充分吸收瞭湯的鮮美之後更顯豆香,記得還有砂鍋裡的筍片,此時已熬得比較嫩瞭。再把雙手伸向主角———筒骨,一定要挑大筒骨,用吸管吸取裡面那燙燙的骨髓,滿口鮮香才滿足! 上海砂鍋醃篤鮮 要說上海的砂鍋菜,上海人大概會齊聲推薦“醃篤鮮”吧。對於他們來說,一道“醃篤鮮”乃是從小陪伴到大的貼身滋味。 所謂“醃”就是咸肉,而“鮮”自然是鮮肉,“篤”則是上海話裡一個特有的說法,意思是“小火慢燉”。 “醃篤鮮”講究的是“篤”,原料卻很簡單。最正宗的“醃篤鮮”要用到冬筍、百葉、咸肉和鮮肉。據流金歲月師傅介紹,筍要用筍尖,飽滿厚實的為好;咸肉要先用陳年白酒封層醃制一個星期;鮮肉要用豬的後腿肉,這個部位的肉較有嚼勁。配上百葉,也就是一種用豆皮做成的小結子來一起做湯,醇香與鮮香於一鍋。 【廣東味道】 粵菜一向花樣多多,具體的就不用多說瞭,看這麼一個簡單的砂鍋,卻容納瞭廣府人對於“食”的追求。一個鍋裡面,可以什麼都有,葷的素的,架個爐子,一邊滾著一邊吃,味道進去瞭,感情也出來瞭,還有什麼比冬日裡的一個砂鍋菜更能體現老廣東的滋味呢? 醬鴨子 盆仔村邊鵝 順德砂鍋盆仔村邊鵝 隨著“啫啫”的聲響,一個古拙的陶盆冒著騰騰熱氣被捧上餐桌,紫蘇的香氣撲鼻而來,本來還略有寒意的房間頃刻變得溫暖起來。正如那個充滿鄉土味的器皿一樣,這味“盆仔村邊鵝”也不過使用瞭些尋常的農傢食材,鵝、田螺、面筋、紫蘇,如此簡單的搭配卻濃香冶味。 聚福酒傢的生哥介紹說,因為紫蘇本身香氣濃,能帶出田螺的鮮甜和鵝肉的肉香,加上他們特地從勒流新鮮采購、調制的汁醬,用心燜制,自然好味道。這道菜的主角看似是鵝肉,第二主角是田螺,但配角面筋才是一絕,面筋是容易吸味道的食材,又燜又啫之後,鵝汁、田螺汁和紫蘇香都被它吸掉瞭!這不,三兩下工夫,盆裡的面筋都被我挑光。 雞乸煲 吃得肉香滿口後,喝幾碗滋補雞湯,的確是適時的進補。聽說聚福的順德大廚自幼吃雞乸煲長大,對烹制方法再熟悉不過,於是這頓砂鍋宴又殺出個雞乸煲來。 金華砂鍋 看著大大一個砂鍋端上來,熱騰騰地散發出雞肉的香味,這頓美餐著實口福不淺。 番禺砂鍋豬八珍 都說去番禺吃新鮮豬雜味美,皆因番禺有超大規模的屠宰場,近水樓臺先得月!四海一品的廖師傅介紹說,他們這一煲"豬八珍"就集合瞭豬腰、豬心、豬肝、豬黃喉、豬粉腸、竹腸、豬肚、豬舌這八種豬雜,再配合薑蔥、花雕酒和十數種調料秘制的醬汁,然後在砂鍋裡燜煮,豬雜爽脆可口,鮮香味美,絲毫沒有腥味。 砂鍋啫風鱔 另一味“砂鍋啫風鱔”也是道鮮甜的砂鍋菜。風鱔其實就是野生的白鱔,顏色灰中帶黃,一般人都稱為風鱔。由於風鱔肉質軟滑、甘腴,所以最佳的制作方式就是砂鍋啫。為帶出風鱔的清鮮,師傅特地使用瞭老陳皮來調味,陳皮的清新,讓風鱔口感爽脆香濃之餘卻又不覺腴膩。 前陣子趕上大閘蟹盛產,但不要忘瞭廣東的膏蟹也當令。膏蟹之所以不及大閘蟹出名,也許是因為膏質略顯幹,以粥水彌補,自當是妙極的搭配!於是廖師傅便向我推介“膏蟹砂鍋粥”,綿滑的粥底用絲苗混合珍珠米文火熬成,金黃的蟹膏融入粥底裡,蟹肉的鮮香伴著滾粥的熱氣飄逸。輕嚼蟹膏,喝上一碗,遍體溫暖! 食在廣州報料信箱:gzmeal@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