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番禺覓食”是廣州人常說的一句話,洛溪一帶更成為不少廣州人周末的好吃之地,對於身在其中的洛溪業主們,吃不僅僅是果腹那麼簡單,更是小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有著一萬三千住戶的洛溪成熟小區麗江花園為突破口,記者對”吃在洛溪“進行調查。記者發現,麗江花園不僅餐飲店鋪數量繁多,其風味之豐富同樣讓人驚訝。匯聚瞭26傢餐飲店、“10省(區)3國”風味的麗江花園堪稱“餐飲大觀園”。在整體繁華的背後,各餐館的日子未必都好過:巨大的投入、慘烈的競爭以及不穩定的客源讓他們時刻面臨著生存危機。 老板為吃南下開餐館 麗江花園的每一個餐飲店老板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餐飲故事。金莎酒傢夫妻老板劉先生和楊女士的故事充滿瞭浪漫:開菜館純屬“玩票”。 劉先生和楊女士穿著粉紅色“米老鼠”情侶T恤,踩著拖鞋,悠閑地坐在金莎酒傢的玻璃窗邊看著窗外的雨。他們剛在3個月前接手這傢漁人碼頭最大的酒傢。他們來自北京,是有著十多年從業經驗的醫療設備商人。劉先生說:“我們倆尤其愛吃,在國內出差吃飯,最上檔次的菜就是粵菜。我們對廣州產生瞭濃厚的興趣。” 去年8月份,夫妻倆南下廣州,在麗江花園購置瞭一套別墅。劉先生依然做著他的醫療設備生意。今年1月,金莎酒傢的原老板轉手店面,他們便接手瞭這傢離自傢別墅僅200米之遙的酒傢,由楊女士管理。劉先生說:“我們以前都沒有開酒傢的經驗,開餐館就當是‘玩票’吧,幸福就是瞎折騰嘛。” 業主中餐犒勞胃西餐談談情 “吃在洛溪”,吃什麼,什麼好吃,怎麼樣才能吃得好、吃得飽、吃方便?記者連日來對麗江花園的餐飲店鋪進行瞭深入調查,據記者初步統計,排除水果鋪和涼茶鋪,麗江花園共有大小餐飲店26傢,數量之多,稱雄華南、洛溪兩大板塊。這些店鋪較為密集地分佈在麗江花園商業中心的漁人碼頭以及麗江花園交通樞紐的寫字樓一帶。 這26傢餐飲店都極力張揚個性,他們的主打風味來自“10省(區)3國”: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江西、河北和青海;以及韓國、墨西哥和意大利等。 事實上,用“10省(區)3國”還不足以概括麗江花園餐飲業風味之豐富。以“信隆包店”為例:該店的老板雖然來自河北,但“天津狗不理”和杭州小籠包均是這傢包子小店的“核心產品”。再以化隆牛肉拉面館為例:雖然老板和廚師來自青海,但該店的清真風味卻頗有中國西北的飲食風味。此外,漁人碼頭2樓的江南私廚(上海菜館)和麗茹樓的豫園(河南菜館)在不久前才剛剛歇業,他們代表著另外兩個省份的飲食文化。 這26傢餐廳在麗江花園年輕白領們的心目中有著自然形成的“分工”。 穿著拖鞋下樓去吃飯 上周日傍晚,記者在一傢西餐廳見到瞭小袁,他對麗江花園的餐飲業有著自己的看法:“方便,‘踢嗒踢嗒’地拖著拖鞋就下樓吃飯來瞭。論菜肴的質量,我認為中餐廳更好。不過,麗江這幾傢西餐廳的環境都挺好的,所以如果年輕朋友和我的女朋友過來玩,我都會和他們一起到西餐廳吃飯,特別適合談戀愛、聊天。如果是親戚過來,我就會帶他們去中餐廳吃,關鍵是要犒勞好大傢的胃。” 困境成本高風險大客源不穩 但像劉先生夫妻倆那樣懷著“玩票”心態的小區餐館老板畢竟隻是占少數。對絕大多數小區餐廳而言,客源的不穩定,是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 “我在廣州闖蕩瞭10多年,一直都幹餐飲這一行。我們店一半的顧客是東北老鄉。”,北味居的楊老板告訴記者,“最讓我頭疼的是工作日,業主們都去市區上班瞭,午間的生意很不好。因為我們這種小區餐館很少有過路客,基本上全是小區業主。” 楊老板道出瞭小區餐館老板們的心頭之痛。漁人碼頭的江南私廚因“上海菜不合業主們的口味”而最終“關門”。麗茹樓A21-2原本是一傢河南餐廳,半個月前因經營困難而轉手給一名湖南人經營;可這才過去瞭短短的半個月,餐館的玻璃門上又貼上瞭“轉讓”的告示。開餐館的成本著實不低,如果沒有充裕的資金和足夠的從業經驗,很難抵禦風險、維持生存。 像金莎酒傢的面積為1256平方米,每月的租金和物業管理費總計6萬元,老板還需要支付20名廚師和21名服務生的工資。 業主無處吃“夜宵” 吃夜宵已經成為許多業主的生活習慣,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幾乎沒有任何小區餐飲店提供夜宵。部分聰明絕頂的小區餐飲店老板們自然把這個商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據瞭解,為瞭在工作日吸引到足夠的客源,金莎酒傢推出瞭早茶,以吸引老年人;另外還計劃推出夜宵,目前正在跟小區物管溝通。楊女士說:“我們現在還沒開始賺錢。經過這陣折騰,我已經意識到開餐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比別人起得早,還要比別人睡得晚。我們店現在早上7時開門,晚上12時打烊;要是再推出夜宵,我就更加辛苦瞭。”相比之下,不如楊女士辛苦的劉先生想法依舊浪漫:“我是學音樂出身的,我準備請6名歌手到餐廳來輪番進行不插電表演,唱民謠和懷舊歌曲。要的就是情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