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大嘴米高 某天,小弟應“廣州漁皇”李保常邀請,到大金鐘的城市明珠酒傢品嘗由湛江運到的、在廣州少有人知的“口衣記雞”。此雞排名“廣東十大名雞”之列,在湛江赤坎當地是無人不知的著名美食。席間經介紹,認識瞭“口衣記雞”第二代傳人,廣東省餐飲業優秀企業傢、湛江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陳碧嬋。 於是我們一邊品嘗美味,一邊閑談中國人與雞的絲絲情懷。 中國人對雞似乎情有獨鐘,古代稱它為“五德之禽”。西漢初期,韓嬰《韓詩外傳》中說:“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是為五德。 “雞”與“吉”諧音,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廣東人更奉行“不雞無成宴”之餐桌原則。事實上,廣東在雞的烹飪手法上的要求倒還不是最苛刻的,對雞種的要求才是真正遠超出其他地方之處。傳統的“廣東十大名雞”,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退出瞭歷史的舞臺,逐漸被人們所遺忘。而“口衣記雞”的一段歷史卻是鮮為人知。 1935年,“口衣記雞”的創始人、乳名“口衣仔”的黃廣才與內弟陳康貴在赤坎區開雞飯店,其獨創的白切雞種好味正,入口清香軟滑,獨具風韻,大受市民歡迎,故此生意特別紅火。在抗日戰爭期間,香港淪陷後,粵劇名伶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音樂界黃友棣,編導黃宗英等一批文藝界人士避難於廣州灣(湛江)時,常相約到“口衣記雞”飯店吃飯,均贊口不絕。有人更以“名震雷州三千裡,味壓江南十二樓”等詞句來贊譽。從此,“口衣記雞”名聲遠揚,享譽港澳和南洋。解放後,不少老一輩的國傢領導人及名人來湛江時也品嘗過“口衣記雞”。 小弟覺得此雞與別的湛江雞不同,他們選的不是陽山騸雞,而是少婦雞型(已生過蛋的母雞),所以肉滑而不綿,口感好。 今天,我們正在挖掘、保護那些一脈相傳、影響深遠、內涵本質特色獨具的“中華老字號”時,可曾引起我們對本地傳統“老字號”更多的反思?此次飯局,真令人細嚼慢咽…… 大嘴與李保棠、陳碧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