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記者 王琪 對於所有“根”不在廣州的朋友而言,那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早已是明日黃花,可心底對傢鄉的懷念卻是一日也不曾淡化。 對於傢鄉,除瞭想念親人、想念朋友之外,更會想念傢鄉的美食,尤其是那些小吃,花色繁多、口味獨特……遠比“大餐”更能勾動你我的味覺,更 能吃出那股“傢鄉味”。好在,廣州是個美食之城,沒有什麼是吃不到的。就讓我們跟著以下幾位嘉賓,一起在廣州去品味那些他們傢鄉的小吃吧。 雲南炒餌塊——皇帝也難擋的美味 推薦人:雲南的君君 覓食地:鑫桂園 “天之涯,雲之南”,雲南總是能在輕輕易易之間吸引眼球無數。除瞭那裡的山山水水讓人難忘之外,雲南的“誘惑”還來自美食、來自那些別具風味的小吃。過橋米線、洋芋粑粑、雞豌豆涼粉……每一樣都讓人直流口水。 餌塊更是雲南小吃的代表,選取品質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制成。泡過的米先蒸,蒸到六七成熟時放進碓窩裡舂瞭。待熟米舂打成面狀後,做成磚狀,這就是餌塊瞭。在雲南,餌塊可謂隨處可見,走在大街上,不時可以看到一個個小攤,一個火盆上放置著張鐵絲網,下面是紅紅的栗炭火。攤主正在翻烤著一塊塊白色的圓餅,這就是大理街頭常見的早點———燒餌塊。吃法多樣,可以在餌塊中裹上一根油條,也可以將餌塊掰成小片後放到粉湯裡吃。 在廣州的雲南人中,“鑫桂園”頗有口碑,老板本身就是雲南人,原料也大多從雲南運來,口味自然地道。這裡的一道“炒餌塊”是君君每次前來的“必點菜”,口感醇和,有點酸,有點辣,更透著一股香味。炒餌塊又叫“大救架”,傳說明永歷帝逃難路過滇西,途中腹內饑餓,向路邊的一村婦討飯吃。村婦當即用火腿肉、韭菜、酸菜等作輔料,炒瞭一盤餌塊給皇帝吃,皇帝吃後贊賞不已,後人就把這種炒餌塊叫做“大救駕”。 山西泡泡黃米糕——面食、面食、還是面食 推薦人:山西的李永萬 覓食處:九毛九 每一個地方的美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當地地理條件的影響,一如山西。山西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南部平川氣候溫和,北部高原氣候寒冷,中部盆地人口密集,商業發達,這樣的先天因素造就山西成為世界上雜糧品種最全的地域,“晉南的饃、晉中的面、晉北的糕”,而山西人愛吃面食也就吃出瞭名。究竟是山西面食多才成就瞭山西人愛吃面食的名聲,還是由於山西人愛吃面才有瞭那形形色色的面食?這個問題,就和那“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一樣,無法厘清,也沒得追究。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山西的面食那就一個字———多,鍋魁、刀削面、莜面栲栳栳、聞喜煮餅、炒涼粉……真要都說一遍,隻怕說到口幹舌燥也說不完。 “九毛九”是廣州為數不多的山西菜館,裡面的一道“泡泡黃米糕”更是李永萬的至愛,用他的話說,“能吃出一股傢鄉味”,美食的至高境界,也莫過如此。金黃的色澤,柔中帶韌的口感,香甜軟滑的感覺,一如那份對傢鄉的思念之情。 湖南口味蝦——辣並快樂著 推薦人:湖南的娜娜 覓食處:我傢湘菜館 湘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湘中小吃亦很出名。喜歡吃的人多,好吃的地方就多,隨之帶來更多會吃、愛吃之人的湧現,此之謂“美食的良性循環”也。 由於湖南人愛吃辣,於是湖南的不少小吃在有意無意之間也沾染上不少“辣氣”,除瞭那道全國人民都知道的“火宮殿臭豆腐”之外,還有米粉、刮涼粉等等,其中也不乏一些不辣的小吃,比如椒鹽馓子、姊妹團子、糯米粽子…… 娜娜最難忘的則是“長沙口味蝦”,在湖南興起的年份不少,但勢頭卻不小,尤其是在夏季,吃口味蝦簡直就成瞭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線,據說甚至不少演藝明星也都好這口。而在廣州,我傢湘菜館中的口味蝦也算得上地道。 蝦本身並無多特別,獨到之處在於它的奇辣無比,而不同的口味蝦店又有自己獨特的烹制方法。一邊被辣得眼淚和鼻涕齊飛,一邊又在不停地大快朵頤,在辣中欲罷不能,這也許就是口味蝦的魅力所在吧。 上海小籠包——永遠的誘惑 推薦人:上海的貓貓 覓食處:流金歲月 生煎包、三鮮餛飩、桂花酒釀圓子、桂花拉糕、蟹粉面……還有,還有那小籠包。如果你曾經在某天見到兩女人肆情地談論著上海小吃,八成錯不瞭,那應該就是貓貓和記者。在最喜歡哪道上海小吃的問題上,記者和貓貓達到瞭空前的一致———永遠的小籠包呀。每次去上海,那是連吃多久也不會覺得厭倦,而在城隍廟排隊買南翔小籠包,即使排隊排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也會覺得那是種幸福,小籠包的誘惑就是這麼讓人無法抗拒。 之所以愛小籠包,理由如下,一是外形,名為小籠包,當然要來得小巧,加之外皮極薄,一個個玲瓏剔透,微微泛著油光,裡面的餡料若隱若現。若是餡料中還加有蔥末,更是隱隱透出一絲綠意,煞是好看,光用作看的,已然是一種享受。 其二自然是味道,雖隻是簡單的肉餡,但混合不同的配料,那味道便也變得不再簡單,濃濃的湯汁更是加分。而在小籠包中又以蟹粉小籠包為上,湯汁帶著黃燦的蟹油和肉皮的湯凍,肉餡中又夾雜蟹肉和蟹黃。皮、餡、湯汁,當三者在嘴巴中融為一體的時候,會有一種“暴漿”的感覺,有些甜,有些鮮,有些滑,又有些韌性,那種感覺非親身體會不能得其妙。 小籠包雖說好吃,但想要吃好卻也非易事,時常見到有人把包子弄得支離破碎,皮開肉綻,湯汁四濺,筷子與湯匙齊飛。也有人雖知道先喝湯,再吃餡的道理,但做起來總是差瞭一點。曾見過老外吃小籠包,整個過程可愛無比,急得滿頭大汗卻總不得要領,最後還迸出一句,“這湯究竟是怎麼灌進包子裡的呢?”絕倒。 關於吃小籠包的藝術,梁實秋先生說得最好,“取食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褶皺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像是被吮癟瞭的乳房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自己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後再吃包子的空皮。”而吃的樂趣就在“那一提一吸之間”,也正是如此才吸引著你我這樣的愛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