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在周代是指八種珍食的烹飪方法,從三國時期至明代、清朝把"八珍"擴展成珍貴食品的代名詞,大多與野生動物的身體部位或內臟器官有關。後來,八珍之名未與古籍菜譜的稀奇食材勾搭,也不是如我少年時把它臆想為"一個言行八卦、名叫阿珍"的典故,它掛在廣州市北京路324號,純粹是一個"美味煎餃"的代名詞。去年的"八珍",還堅守在北京中路229號至328號這一商業步行街陣地裡。今天,它蹣跚著,向南走,穿過瞭文明路口,退守在高第街口附近的北京路213號至215號。凸字招牌上,頑強地標示著自己的歷史價值:"百年老字號,馳名煎餃". 招牌上的"八珍"二字,留守在北京路,彌足珍貴。在北京路商業步行街裡,越秀區飲食老店日漸式微,因為那高昂的鋪租費用、因為有關方面的麻木。"北京樓",這一座四十年前名盛於無產階級專政年代、名字既與北京路密不可分、又表達心向首都的飯店,是第一間消失在歷史裡的美食老店,曾換名"金都",也無濟於事。接著,前身為"涎香酒傢"的"野味香飯店",改造成商場;"強身牛骨湯"小食店、"利群冰室"、"百花冰室"紛紛退讓給時裝店、鞋店。 "八珍"依賴著"廣式煎餃"的香氣,飄散著,卻被浮華的商場時髦之風,從步行街的核心地段吹向瞭步行街的邊緣。 “廣式煎餃”,味道咸甜適中,,香氣濃鬱,餃皮韌口,餡汁鮮甜 原賣雲吞面、京都炸醬面聞名的"八珍"又把"廣式煎餃"發揮到淋漓盡致,一日可賣3萬隻煎餃。"工人如果不放慢包餃子的速度,你根本就拍攝不瞭,他們手勢翻飛,平均6秒鐘就包捏出一隻餃子","八珍"老店的經理李永年一邊解說,一邊示范他包餃子那20多年的功底:左手提皮、壓窩坑,將餃子皮伸向盛裝著餡料的瓷碟邊;與此同時,右手拿著用竹子制成的"餡簽",斜插入餡堆裡,利用竹子的彈性和瓷碟的硬度,把餡料刮入到餃子皮的窩坑裡,連續刮餡兩次並力壓餃子餡,以便填多一些餡料入餃子裡;最後,左右兩手的拇指、食指同時出招,"彎、疊、折、壓"一氣呵成,一隻"雙縐折、後鼓前彎、形似彎月"的餃子終成正果。6秒鐘,包出"形態飽滿、不易散皮脫餡"包餃子過程,要求其基本功做到"手勢快速,力度均勻". 用平鏟鏟起來的出爐金黃色煎餃就更令人期待瞭 "八珍"的"廣式煎餃",放在北方,那叫"鍋貼"或"生煎鍋貼",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鍋貼"的餡料是肥瘦豬肉或牛肉、韭菜或大白菜、醬油或黃醬、香油、花生油、胡椒面或花椒水、味鹽等。而 "八珍"的"廣式煎餃"的餡料是肥瘦豬肉、韭菜、韭黃、五香粉、胡椒粉、白糖、味精、鹽等餡料。嘗一嘗這些"廣式煎餃",味道咸甜適中,肉香在韭菜、韭黃、五香粉、胡椒粉的混合煎烘下,香氣濃鬱,餃皮韌口,餡汁鮮甜。自小在花城長大,後移居美國、香港等地的廣州人,常把"覓食八珍煎餃"作為懷舊故鄉行的必選項目。 李永年一臉神秘地說:"八珍廣式煎餃受特別之處,與它用高筋面粉搓揉餃子皮,肥瘦豬肉、韭菜、韭黃的搭配比例有關,我告訴你吧……"我聽瞭,恍然大悟。"請讓開! 請讓開!"將幾板餃子托在肩上的添叔,跑下樓梯,沖向平底的電煎爐。添叔把與電煎爐寬度相同的餃子板,斜放入煎板上,"左一板、右一板"地讓餃子一排一排滑向油燙的熱爐。每一板餃子剛好是100隻! 煎餃煎得這樣輕松趣致,那麼用平鏟鏟起來的出爐金黃色煎餃就更令人期待瞭。剛出爐的"廣式煎餃"被捧上瞭前臺,買餃者如雲,湧瞭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