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瓜燜大肉 這道菜寓意圓滿。大肉與節瓜均燜得入味而不爛,兩者在味型上形成互補,是“龍舟菜”的保留菜式。 ▲燒豬拼盤 燒豬隱喻“紅皮赤壯”,代表著生猛強壯,用在龍舟宴中,相當貼切。 ▲辣椒豆角炒蘿卜粒 這道菜比較醒味,口感層次較為豐富。由於肉的分量已有所減少,吃來並不油膩。 在“珠三角”一帶的鄉村,素有端午節吃“龍舟飯”的傳統,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在咫尺的廣州芳村東?村,居然依然延續著這一動感十足的古老風俗,其“龍舟宴”一擺就近200席,那種熱烈、歡快祥和的場面,一點都不亞於過大年。 日前,記者接到報料,便迅速奔赴這場“盛宴”的目的地———瀕臨珠江的“歡聚一堂”,切身感受到南粵人陽剛、生猛的一面。 那穿梭於河湧中的10多艘紅木龍舟,承載著數百條好漢,用激昂的鼓點與高亢的號子,描繪出一幅社會主義農村和諧、富足、團結與進取的新畫卷。圖/文李朝暉 當然,對於廣東人來說,好日子當然不能沒有美食陪伴。“龍舟飯”其實就是代代相傳的“平民盛宴”。其菜式沒有什麼花巧,簡簡單單就將美食的微言大義闡釋得栩栩如生、活色生香,仿佛對人生、對美食真諦大徹大悟的回歸。 言歸正傳。東塱村的這頓“九大簋”,可以用“超標”來形容,因為相對於大多數地方,一般的“龍舟飯”,一桌也就5、6道菜,既沒有燒肉,也沒有雞鴨鵝等。 為此,我們特邀見多“食”廣的“明哥”對“歡聚一堂”上演的“農傢樂”進行瞭點評。 這次東塱村的“龍舟飯”可謂不折不扣的“升級”版本,像燒肉、燒鵝等菜肴,過去一般隻能在贏得“扒龍舟”後才有機會享用,那種場面,也就是大傢常說的“太公分豬肉”。 “龍舟菜”的出發點是什麼?在吃飽的基礎上吃好!因此,質樸、原味是其一貫的特色。 首先,“龍舟菜”一般味道較為濃鬱,鹽分相對大一點。因為扒龍舟運動量大,出汗多,“龍子、龍孫”們需要迅速補充鹽分。其次,“龍舟菜”大多以茄子、豆角、節瓜等瓜果為主,當造、常見的食材,往往是“龍舟菜”的首選;再次,其烹飪方式多采用燜、炒,並以大鍋為“道具”,要求上菜快捷。所以,“龍舟菜”可以說是帶有明顯鄉村特色中式快餐。 東塱龍舟飯詞典 據東塱村一位年過60的“地膽”介紹,位於芳村區的東塱村瀕臨珠江,村民以黃姓為主,其祖先由河南遷至湖北,再遷入廣州。每年端午節前10天,東塱村就開始張羅“請龍”,讓埋在河湧裡的龍舟“起駕”。據說,由於龍舟是以紅木(也叫坤甸木)打造,越浸泡,越結實,而且色澤也越古樸、“深沉”,正是因為這一特性,每年扒完龍舟後,還要燒香祭拜龍舟,謂之“送龍”。這樣保存,一條龍舟過百年根本就不成問題。 東塱村經濟實力比較雄厚,村民熱情好客,加上自然條件優越,因此,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南海、番禺、康樂村的龍舟過來競渡,顯示出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村民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也折射出社會繁榮、安定的祥和內涵。 所以,在東塱村,“扒龍舟”、吃“龍舟飯”就像過年一樣熱鬧,村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個個樂而忘返。 “龍舟飯”可以說是“流水席”,今天到你傢,明天到他傢,輪到哪傢,就由哪傢請客。一般而言,村民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出錢、出力。炒菜的師傅大多出自村中烹飪高手(當然,歡聚一堂在技術上也傾力支持),超出來的菜肴看相淳樸,但每一道都原汁原味。 當然,如果有些村落經濟實力有限,也可以用核桃餅一類“龍舟餅”款待鄰村兄弟,大傢都會欣然接受。 龍舟飯全傢福 鮮菇炒鯪魚丸:選用圓形的鮮菇與鯪魚球,主要取其團團圓圓的意頭。這也是水鄉常見的一道菜肴,嫩滑的口感,鮮香的滋味使其深入人心。 冬瓜燜鴨:采用生燜的烹飪方式,可謂返璞歸真。盡管制作的程序較酒樓少,但卻顯得更為原味。 豉油雞:這道菜味濃而不咸,口感爽滑而不膩,豉油的調配具有獨到之處。 糖醋薑豬手:豬手在這道菜裡原來是要“以形補形”,扒龍舟免不瞭“動手動腳”,吃一隻酸甜開胃的豬手,起碼可以從心理上為自己添油鼓勁。 消費指引:歡聚一堂 地址:廣州是芳村大道南68號(東塱村委會對面) 溫馨提示:有心吃“龍舟飯”的讀者,可以提前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