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喝碗“午時茶” 一年四季可防病 端午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民間醫學認為,端午節天氣開始燥熱,蚊蟲蒼蠅滋生,人易生病,因此須采取各種方法預防 端午防疫養生舊俗逐個數 “端午近,草藥香。”原來,端午節除瞭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在這個節日裡,舊時的人會通過采草藥、遊百病、洗百草湯、熏屋等習俗來防疫祛病、祈求健康。 不過,隨著時間的變遷,端午節原先固有的防疫養生意義已鮮為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所知。明天是我國第一個放假的端午節,本報記者采訪瞭有關專傢,逐個解讀這個節日裡關於防疫養生的有趣習俗,希望能伴您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健康端午節。 文/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方寧、張秋霞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友章教授 中國人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農歷仲夏五月,自古就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並認為此月會多災多難,原因是這時節,山林間常常彌漫著有毒的山嵐瘴氣,動物進入活動頻繁的時期,毒蛇、蜘蛛、蜈蚣等有毒動物和昆蟲特別多。 而中國古時候也認為,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日子,是“毒日”。因此,有民謠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也就是說,每到端午節,天氣開始燥熱,蚊蟲蒼蠅滋生,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方法預防。 “其實,端午節除瞭吃粽子、劃龍舟外,更是一個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專傢稱,舊時,每年在酷暑來臨之前,人們都會借端午節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防疫祛病活動。漸漸地,古人就把五月端午節發展成瞭“衛生月”。 隨著歲月的變遷,這些習俗如今已鮮為人知。如采草藥,懸艾葉,掛菖蒲;到大自然中踏青“遊百病”,洗“龍須水”、泡百草湯澡、掛“菖龍艾虎”(用菖蒲、艾葉做成龍虎形狀的飾物)、熏屋……中醫認為,在這些舊習俗中,其實蘊含著豐富的養生保健常識,對民間的防疫祛病起著重要作用。 喝碗“午時茶”可防一年病 在民間,端午節一向被稱為“藥節”。每到這一天,不少地方的鄉下人會放下活計早早到河畔、田坎和山上去采草藥。並在中午將采來或買來的一些新鮮草藥配在一起熬來喝,希望喝後身體強壯,一年百病不侵。 民間重口彩,“喝藥”不吉利,所以多講“喝茶”,端午節這天中午喝的就是“午時茶”。 如今,雖然醫學發達,但各地采藥、備藥、用藥的習慣在民間代代相傳。較常用的“節茶”有:菖蒲、艾葉、茵陳、石菖蒲、車前草、魚腥草、半邊蓮、淡竹葉、銅錢草、一支箭、路邊薑、金銀花藤、紫蘇、野薄荷、水燈芯、野茄子蔸……人們將這些新鮮的中草藥洗凈、晾幹,用紙包好放在通風處。一遇到傢裡人身體有點不舒服,還真能應急。如頭痛感冒時,煲些艾葉喝下去;遇到暑濕,就用茵陳來治;而身體長瘡或某個部位腫痛,則可煲些清熱解毒的魚腥草或半邊蓮來喝。 潮汕人過端午節還有曬“百日薑”的習慣,即將生薑洗凈,用細繩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頂上,讓其日曬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節取下,剛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風散寒。 飲食篇: 應節食物最養人 端午節除瞭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飲食習俗,其中一些吃法有明顯的食療作用。而且,由於所選的食品多是應節的新鮮“原料”,所以更養人。以下推薦的部分食品您在過節時不妨一試—— 黃鱔:一到端午節,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的黃鱔開始熱賣,因其口感和味道好,而且營養豐富,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大蒜:大蒜是許多傢庭在端午節喜歡食用的一道蔬菜。大蒜素有“天然抗菌素”之譽,在食物中殺菌解毒作用十分顯著。 莧菜:莧菜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之功,適於暑天食用。大蒜與莧菜同炒,更加優勢互補,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腸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良藥佳蔬。 真珠花菜:有些地方過端午節還喜歡煮真珠花菜湯喝,甜吃加糖,咸吃放豬肉。因此時真珠花菜有明目消毒之功效。 艾糕: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或者做艾糕,食用這類糕點同樣可溫胃散寒解暑。 “粽”是繞不開的主角 粽子無疑是端午節的主角,在粽子的諸多花樣中,最常見的是用糯米與紅豆共同包制的粽子。紅豆不僅內含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物質,而且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等功效。夏日氣候炎熱且多雨,人體常為濕熱阻遏,紅豆能夠利水濕,解熱毒,與綠豆相輔相成,堪稱消夏良藥。 不過,現代人越來越註重飲食健康,並在粽子中融入瞭不少健康新概念,如:用五谷雜糧來代替糯米,或者仍以糯米為主料,添加多一些紅豆、薏仁米或麥片,甚至香菇、竹筍等來增加纖維含量;用瘦肉代替咸蛋黃及肥肉;少放醬油、辣醬等含鈉量高的調味料……總之盡量追求少油、少鹽、低熱量的粽子,甚至想出用養生藥膳來做粽料,替代高熱量的傳統粽。 但是,即便再如何巧花心思改進,什麼樣的粽子吃多瞭都會引起胃腸消化不良,因此,建議在吃粽子時最好配一些時令蔬菜和水果一起吃,以均衡營養,過個輕輕松松、腸胃無負擔的端午節。 熏洗篇: “龍須水”爽身護膚 打露水:在鄉下,端午節黎明起床後不洗臉,大人便帶小孩爭相出城,到郊外水草茂盛、幹凈的地方打露水,用幹毛巾在青草上吸露水,再以吸濕露水的毛巾洗臉、擦頭,可以明目、養顏。 洗龍須水:在潮汕地區,端午節那天一到午時,各傢主婦就到水井中汲水為小孩洗身,叫做“洗龍須水”,這個時候洗一洗清涼的井水可使小孩不長痱子。 洗百草湯澡:端午節下午,各傢忙著熬草藥湯,以備傢人在晚上輪流沐浴,據稱百草湯不但可治皮膚病,還能祛風、祛寒、敗毒和預防多種疾病。在廣東,熬百草湯多用艾草、菖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 熏艾葉:將成熟艾葉放於盆子裡,然後點燃;但不能以明火 (旺火) 的方式,因為隻有利用艾葉煙熏,燃燒不完全時所產生的揮發油,才具有殺菌的功效,並能達到除疫避蟲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在庭院裡種些艾草和除蚊菊以達到相同的目的。 端午吉祥草:艾葉菖蒲防疫有奇效 在眾多草藥中,艾葉和菖蒲一向被視為端午節的吉祥之草。端午節這天,鄉下人一大早便會出門或采或買艾葉、菖蒲,把它們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甚至還將它們用於泡酒、煮食、熏洗、佩戴,於是就有瞭菖蒲酒、艾糕、蒲龍、艾虎等節日“特產”。而事實上,艾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在日常防疫治病方面確有奇效。 如今,艾的用途更廣瞭,適用於虛寒引起的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痛經等病癥;艾浸液還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艾制劑內服外用可使痔瘡迅速止痛消腫。此外,艾還能防止動脈硬化、扁桃腺炎和治療刀傷等。 現代研究表明,菖蒲的根莖和葉中均含有比較豐富的揮發油,主要成分為細辛醚和丁香油酚,可作香料或驅蚊蟲;內用能鎮痛,促進消化液分泌,緩解平滑肌痙攣。外用則對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