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廳是一種起源於香港的快餐食肆,提供揉合瞭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是香港平民化的飲食場所。隨著香港人口的移動和香港文化的傳播,中國大陸、海外的唐人街亦開始出現茶餐廳。在香港,茶餐廳遍佈各區,營業時間不定,通常由早上6時至凌晨1時,旺角等繁忙地區的茶餐廳更可能通宵營業。 奶油多是香港茶餐廳特色小吃之一,簡單來說是烘面包(吐司/多士)先塗上奶油(牛油),再加上煉奶,食用時能夠吃出牛油的香味和煉奶的香甜,所以味道很好。與這種小吃同類的有:奶醬多(煉奶+花生醬多士)、油占多(鮮油+果醬多士)等。 幹炒叉燒意把中西文化溶合得天衣無縫,是不折不扣、此地獨有的“香港風味”。它是用醬油炒意大利面拌以肥美的廣東叉燒。中西材料俱備,再加上以火爐足、鑊氣夠而成名。 菠蘿油最好的吃法是將新鮮出爐的菠蘿包夾上一大塊冰冷的牛油,這樣牛油就會被菠蘿包的熱力影響而溶化在包身的中間位置,包身會被溶化的牛油變成金黃色,而食用時菠蘿油與菠蘿包不同之處是能夠吃出濃厚的牛油香味。 法蘭西多士是把方包切片,去皮,在中間搽上花生醬,做成花生醬三文治,用雞蛋混和花奶制成蛋漿,將花生醬三文治兩面均勻的沾上蛋漿,再放到油鍋去輕炸至金黃色。把炸好的西多士濾去油,然後在上面放一塊厚切的牛油。 三明治也叫三文治都是通過英文單詞Sandwich音譯的,是一種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以兩片面包夾幾片肉和奶酪、各種調料制作而成,吃法簡便,廣泛流行於西方各國。如今的sandwich已經發展瞭許多新品種。例如,有夾雞或火雞肉片、咸肉、萵苣、番茄的“夜總會sandwich”,有夾咸牛肉、瑞士奶酪、泡菜並用俄式澆頭蓋在黑面包片上的“勞本sandwich”,有夾魚醬、黃瓜、水芹菜、西紅柿的“飲茶專用sandwich”等等。 蛋撻在臺灣稱為蛋塔,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松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1950年代蛋撻打入香港茶餐廳,並深受香港人歡迎。 烏龍面(日文:うどん;英文:udon,在日文漢字中寫為:饂飩),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被稱為烏冬面。烏冬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條之一,與日本的蕎麥面、綠茶面並稱日本三大面條。烏冬面實際就是中國的切面,它的基本做法是用鹽水和面,然後搟成一張大餅,再把大餅迭起來用刀切成面條。後來,人們往往在面粉中再加入大米粉,這樣做出來的面條口感比較滑軟。最經典的烏冬面做法,離不瞭牛肉和高湯,醬湯濃鬱,是一道可口的面食。 香港的鮮蝦雲吞面是不得不嘗的美食傑作,雲吞有嬰兒拳頭大,餡用完整的大個鮮蝦做成,面條要用口感筋道的雞蛋面,湯要用豬骨、大地魚幹、蝦皮熬制而成。雲吞和面條分別放入高湯中煮熟,撈在碗內倒一點高湯,再放入大豆芽、青菜等即成正宗的港式雲吞面。 糖不甩顧名思義就是甩不掉的東西,形似湯圓,取其甜蜜美滿之意。把糯米粉煮熟,揉搓成粉丸,在鐵鍋中用滾熱的糖漿煮熟,然後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絲的煎雞蛋伴食,口感絕對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膩、味香四溢、老少咸宜。 楊枝甘露是一種港式甜品,於1984年由香港利苑酒傢首創。柚子拆成肉,芒果則切粒,拌在西米、椰汁及糖水中,雪凍後食用。有些甜品店更在楊枝甘露中加入雜果或燕窩,被制作成其他食品,例如楊枝甘露蛋糕、楊枝甘露佈甸、楊枝甘露雪條等。 涼茶是廣東、港澳地區民間用復方或單味土產草藥煎熬而成的飲料,民間流傳著“飲一杯涼茶,不用找醫傢”之說。香港飲茶風氣盛行,品種繁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二十四味涼茶等品牌,口味和功效也不同。 龜苓膏以鷹嘴龜、土茯苓、生地、蒲公英、銀花的藥材做出的中藥冰品,因為味苦,不少店傢還在其中加入甜甜的蜂蜜或紅豆沙,使這款中藥也有瞭甜品的味道。香港天氣炎熱,吃龜苓膏來清熱解毒是很流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