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在徽、杭、蘇、南轉瞭一圈,看瞭徽州古代民居、杭州、西塘、蘇州和南京的部分古建築,那些雄壯,精妙的大小木作激發起我對中國古建築的強烈興趣。同時,一種強烈的失落感也油然而生,廣州的歷史印記怎麼和人傢的差這麼遠!近代以來,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廣州的古民居幾乎都破壞殆盡,十年文革又毀瞭一大批古物。廣州還有真正意義上的古建築嗎? 回到廣州的前9天,有7天我泡在瞭廣州圖書館,查閱識別古建築的書籍。有瞭一定的瞭解後,6月10、11日,我跑瞭市內10處有明清古建築的地方:仁威廟、華林寺、錦綸會館、五仙觀、大佛寺、城隍廟、番禺學宮(農講所)、海幢寺、懷聖寺和最後一站——光孝寺。通過觀察建築各部分的細節(確有唐宋遺風)及現存於寺中的文物,發現光孝寺的確堪稱鎮市之寶。 光孝寺山門,單簷歇山頂,采用較高級建築用的抬梁式廳堂式架構,三間兩進。 中國古建築中,位於建築最外簷的稱為簷柱。唐宋時,對簷柱的常用的處理手法是越向兩側,柱高會略高於中間的簷柱(術語為“升起”),這種手法的運用,直觀的體現在屋簷就是從中間到簷角會微微有點弧度。現在的光孝寺的山門、臥佛殿、泰佛殿都明顯有運用到這種手法,大雄寶殿從屋簷看不是很明顯,最外側的開間的兩根簷柱可以看出是應用這種手法。 光孝寺山門 雖然從鬥拱帶假昂的樣式(光孝寺主要殿堂的鬥拱都為這種形式),可以肯定鬥拱肯定不是宋朝遺物,但整套鬥拱的比例達到柱高的三分之一以上,鬥拱用材較大,可以看出明清歷代重修時的確有意保留唐宋古風。碩大的鬥拱也使屋頂的出簷較遠,坡度比明清官式建築要平緩。 山門的鬥拱
光孝寺個主要殿堂內的大木作結構是廣州各寺廟中最為考究的。屋頂的檁沒有一根是直接安放在梁、柱上的,按宋式廳堂作來處理,十分可貴。而遺存的其他廣州清朝古建,幾乎全都出現省事的直接把檁放在梁或柱上的情況。 山門內的大木作結構,最高的柱上的圓形櫨鬥是宋式風格。
宋代前,屋子的窗基本都是不能開合的直欞窗,如下圖的窗。 山門的直欞窗 梭柱(柱子中間大,兩端較細)。在明代以後官式建築都基本不用瞭。明代以後長江以南的建築還運用較多,如徽州的祠堂、大宅都可以看見。 山門梭柱 光孝寺聲明遠揚,文革前存有大量歷代牌匾,經過十年浩劫,這是僅存逃過厄運的。 明代萬歷年間的牌匾 天王殿,也是單簷歇山頂,但用的是我國南方常用的穿鬥式架構,殿內木作結合瞭抬梁式的部分 光孝寺天王殿,供奉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天王殿的大木作架構,穿鬥結合抬梁式 鐘樓、鼓樓,明朝萬歷年間修建。柱,窗都繼續保留唐宋風韻。
鐘、鼓樓,簷柱依舊采用梭柱做法
鼓樓的鬥拱,比例較山門、大殿的小。 大雄寶殿,重簷歇山頂廳堂作,面闊七開間,進深六開間。 大雄寶殿
光孝寺的主要殿堂鬥拱都是這個形式,這種帶假昂的樣式,不是唐宋的做法,應該是明朝重修時的構造。而這種在橫向的慢栱也做向下的假昂,雖無實用意義,但我目前隻在光孝寺見過這種手法。 大殿的鬥拱 大雄寶殿中間的門前是沒有臺階的,臺階設在左右兩個次間的門前,是唐代的臺階處理手法。
大殿前的臺階
大殿內,采用徹上明造。五架梁上的駝峰為宋式。三架梁上設叉手,雖然彎曲狀的叉手不是宋式官方做法,但仍可說是繼承瞭唐宋遺韻。
大殿內的大木作架構
殿內柱礎較高,是我國南方的樣式。以減少潮濕對木柱的影響。 大殿金柱,也是梭柱做法;窗也是直欞窗。 大殿西側 大殿四面都有欄桿,但隻有北面的是真正的古董。據說是宋代遺物。可幸的是其他三面的石獅雕刻也是按著北面宋朝石獅來雕刻。
大殿背面的欄桿 此為背面保存較好的一隻石獅。前腿與後背大致如一等腰三角形,前面雙腿緊貼胸前、後退,有唐代石獅的遺風。而石獅胸前有鈴鐺,是從宋代開始流行的做法,唐代沒有的。
另外,宋代開始石獅開始分雌雄,雄的踩繡球,雌的有幼崽相伴;雄的卷發,雌的發型比較直,飄逸。綜合起來,應該說背面欄桿的石獅是宋代的幾率很大。
由於北面的石獅以風化的十分斑駁,很難看出它們的發型。但西面欄桿的石獅是仿照北面的雕刻,依據這對石獅,可以比較看出雌雄的差別。 大殿西面的石獅 大殿東面為泰佛殿、西面為臥佛殿。明朝中期的時候重修。單簷歇山頂,抬梁廳堂式架構,面闊三開間,進深三開間。都是采用梭柱、升起的手法。鬥拱比例雄大。殿內大木作結構出現類似宋、元的拖架和斜梁。 臥佛殿 泰佛殿(原伽藍殿) 泰佛殿內木作 類似元式的斜梁做法 梁上和駝峰之間有彎曲的托 泰佛殿的角柱鋪作 通過此圖可以清晰看到“升起”手法,角柱的高度稍微高於裡面的的簷柱。 泰佛殿簷柱 在東西佛殿兩側配有回廊,驚喜發現用的是月梁。月梁在北方明清以後就基本不用瞭,南方到瞭清代也較少使用。 回廊的月梁 大殿背面有六祖惠能的瘞發塔,傳說是唐代的建築。六角七層。唐代六角的塔較少見(多是平面為四方形,如大小雁塔),加之塔基的蓮瓣紋也沒有唐代的豐潤。難以判斷其年代。
西鐵塔建於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63年)的南漢政權。距離唐朝滅亡不過六十年。是我國現存年代最久遠的鐵塔。塔身平面為正方形,塔基須彌座的蓮瓣豐滿,具有唐代特色,塔身上的飛鳥紋在唐代的銅器上亦有類似的圖案。 西鐵塔
東鐵塔,比西鐵塔晚鑄造四年。保存完好。形制與西鐵塔相仿。為南漢後主禦制。塔身安放在石制須彌座上。 東鐵塔
龍足三抓,其中一後退較長與龍尾交纏,典型的唐朝風格。
光孝寺,從小到大,來瞭不下十次瞭。這次仔細的參觀瞭一遍,加上此前參觀的五仙觀、懷聖寺,總算稍解徽杭蘇南之遊後,對廣州中國古代建築的自卑感。廣州還是有它的底蘊在。 讀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會發現,中國現存從唐、遼、宋、金的偉大木構建築,全是佛寺。而廣州最古老的建築不是佛寺就是道觀。有時真的不得不贊嘆宗教的神奇力量。 廣州其他風格較為古樸的建築,值得一去的還有六榕寺、五仙觀、懷聖寺、鎮海樓。若喜歡繁麗的木雕、石雕,則首推陳傢祠,其他如仁威廟、城隍廟亦修葺一新,可以看看。近代民國建築,首推中山紀念堂(看完杭州、南京包括南京大學、中山陵等,依然覺得中山紀念堂是最好的民國建築);其他近代建築中式建築還可以到中山大學本校區,華工、華農的民國建築群。西式建築,聖心大教堂堪稱偉大建築,其他在東山、沙面、沿江路都有保存。 下面的連接是清代光孝寺的照片:http://www.memoryofchina.org/bbs/read.php?tid=68411&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