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在廣州市北,古代與番山、禺山合稱為廣州城區的三山。據傳,遠在二千八百多年前的周夷王時期,越秀山南面就建立瞭“楚庭”,秦末漢初,這裡始建瞭“任囂城”,後擴展為“趙佗城”。南越王趙佗以番禺為都,因此越秀山別稱為越王山。明永樂年間,都指揮花英在山頂建造觀音閣,俗又稱為觀音山。越秀山海拔僅七十餘米,岡巒起伏,與白雲山相接,構成廣州北邊屏蔽。 由廣州應元路起行.登百步梯上越秀山..途中經過中山紀念堂.但留在遊完越秀山再耒參觀
孫先生讀書治事處
鎮海樓在越秀山的山頂,俗稱“五層樓”。建於明朝初年,迄今有600多年歷史。當時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沿海邊陲,地方官員為瞭加強守備,取“雄鎮海疆”之意,在山頂建成鎮海樓。鎮海樓高28米,寬約30米,分5層。樓頂及各層挑簷均為琉璃瓦蓋,下面兩層的圍墻用紅石砌建。登樓眺望,廣州景物歷歷在目。鎮海樓歷經多次修葺,1928年重修時,將木結構的樓板、柱、改為鋼筋凝土。鎮海樓兩旁有長約170米的明古城墻. 這裡在廣州起義時發生激烈的戰鬥 光復亭的內壁外壁都是民國名人字跡 亭內為孫文撰文.譚延闓書的<<伍秩庸博士墓志>>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集資興建 的。1929年1月動工,1931年11月建成。這裡原是1921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出任臨時大總統時的總統府舊址。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宮殿式建築,全部建築面積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廣州近代著名的建築傑作。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設計者用四根大[2]柱子(柱子位於四周的墻壁中),支撐著四個大跨度的鋼桁架,像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的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子。這是建築師呂彥直(1894――1929)設計的。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紀念碑也是他設計的。他在35歲時早逝,未能親眼看到他自己設計的這座宏偉紀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