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7-08 人物:seeing妹要努力 地點:廣州
作為一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作為一在廣州生活瞭22年的老廣州 我發現我對這生我養我的廣州的記錄卻是少之又少的 每天籌謀著要北上南下跑西北,感受異域風情 但卻疏忽瞭就存在於身邊的悠長文化 這不 在出發探尋祖國大江南北的山水河流之前 我決定先細細品味老廣文化,像個旅遊者一般 用自己的文字和圖片,記錄一份屬於我的獨特的廣州記憶
第一站:恩寧路----上下九----沙面 廣州老四區:荔灣 東山 越秀 海珠.....如今東山也並入越秀隻剩下老三區而已瞭 舊時也常唱道:"西關小姐 東山少爺 爺爺奶奶住海珠" 當然,後面那句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因此我的第一站也選擇瞭荔灣,重溫西關風情 上午9點半,在越秀橋出發,坐上從老東山開往老西關的2號車,標志我廣州遊的開始 珠璣路 叢桂路 恩寧路 大同路 寶華路 帶河路......... 一系列熟悉而又陌生的路名 一條條廣州的舊街老巷 一份份將被抹去的小巷情懷 不斷林立而起的高樓大廈 不斷拆遷重建的舊房老街 不斷穿衣整飾的老街新貌 連我們這89後的新老廣也變得不再認識這廣州面貌 更何況那些90後00後們呢 在他們眼裡 廣州已非一座歷史名城 而是一座遠離政治鬥爭發達新城市而已
多少年後 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些曾經伴隨我們長大的城市記憶 多少年後 這些牽動我們心靈的精華還能完整保存在我們周圍麼
從古自今 每傢每戶 廣州媽媽必定會煲幾味廣州涼茶 什麼夏桑菊.茅根竹蔗水.雞骨草.羅漢果茶...每個廣州小孩必定都嘗過媽媽的手藝 然而現在成行成市.連鎖經營的黃振龍涼茶.鄧老涼茶 還有多少人是喝這般鋁錫壺中的自傢涼茶呢?
金聲電影院 先前聲勢浩大的說要拆掉 好像也不瞭瞭之瞭吧 金聲電影院 應該陪伴瞭不少60後70後的媽媽爸爸輩們度過他們的童年 廊柱上還粘貼著的[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海報 據說還是60後童年必備 而如今 當年才幾歲的潘冬子也淡離人們視線 正如金聲也快要退出歷史舞臺 恩寧路上殘留慘淡經營的零星小店 快已失傳的打銅手藝 已經停刊的絕版詩詞小說 在恩寧路上 或許還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但再過幾年呢 哪裡才能尋回舊日記憶
穿街過巷 在城市化過程中 在一波接著一波的老城改造中 這樣的小街小巷還剩多少 仍然堅守老傢的人還剩多少 社會的進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傢一戶都已從小屋換大房 高樓大廈 電梯洋房 真的能代替最初的左鄰右舍麼 破舊的街道 剝落的外墻 承載著多少老廣州人的心血與回憶
稀疏的人影 騎樓下已失去往日繁華 狹窄的樓道 留守的也許就斑斑白發的老人 舊城保護 老西關的傳承 還能走多遠?
上下九 也就是上九路和下九路的簡稱 至於名稱來歷 我至今仍沒考究 廣州最早的一條步行街 小時候最喜歡逛的一條街 拉著姥姥的手 一遍一遍地循回往復 多少年前 步行街的中間 擺滿瞭移動式商鋪 熙熙攘攘的行人 此起彼伏的叫賣聲 從什麼時候開始 本地人再很少走近上下九瞭 兩旁商鋪亦已該賣廉價的衣褲飾品 上下九依舊 熱鬧依舊 但當初的西關味道益趨淡化
清早的上下九 清靜 完全沒有夜幕降臨後的喧囂景象 清早的上下九 店員忙入貨 街坊仍在睡夢中 一切是那麼的和諧
上下九中臥虎藏龍 一傢傢百年老字號仍在抵抗競爭堅持經營 然而老字號與行業新入者之間的較勁能如現在一般平衡麼 老字號有政府的支持、民眾的心理效應 然而品質卻不能一如往常的話 未來的道路還有多長 也有很多老字號因為抵受不瞭競爭的壓力而退出市場 以前在上九路的路口 也就是現在pizza hut的所在地 是曾經的【第十浦百貨糧店】 想當初 每逢過年過節 總會拉著姥姥去那裡掃年貨---什麼蝦米、桂圓 什麼瓜子、糖果 什麼糖冬瓜、糖蓮子 雖然它也有著國營商店所特有的令人不爽的服務態度 但在當時來說也是響當當的名字 而今 店面一直縮小 寬大門面縮成東邊一隅到現在消失在上九路口 年紀逾長 也就逾少來上下九閑逛 一來逛街比不是我所喜好 二來現在的上下九日益亂雜臟 但是 每逢假期 至少會來一次【荔灣名食傢】 算是多年下來的習慣吧 鮮蝦雲吞面 炸醬面 鴛鴦腸 艇仔粥 雙皮奶 香芋西米……總令我選擇困難 吃在廣州 廣州歷來民間小吃 也就這些吧 一個人出來 最悲哀的就是肚子不爭氣 嘴巴想吃的太多 肚子容量卻太小 這不 才一碗雲吞面和一碗雙皮奶已讓我大喊投降 這貨的戰鬥力也太差瞭 可惜 我看著它大也看著它壞 價格次次升 已經12.5元的雲吞面&7.5的雙皮奶 廣州的收入 香港的消費水平 我這一般窮苦市民如何消費得起
曾經的新華書店 如今也隻剩下右邊一小塊門面 原來可是紅色那一排都是它所擁有的 把絕大部分的鋪位都出租給瞭賣衣服的 真想知道 賣衣服真的那麼好賺麼? 可見在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 讀書看書已變得多麼渺小 人們重視的都隻是表面形象 上至國傢下至個人 所謂佛靠金裝、人靠衣裝 衣服打扮才是最重要的 而內在素質修養 似乎已讓位給一切虛無之物 上至國傢下至個人 當一個人 一個社會 都已忽視瞭文化教育的傳播 還有進步可言麼?
站在上九路和下九路的交界之處 往後看下九路 向前望上九路 星期三十一點多的上下九原來是這麼的稀稀拉拉 罕見遊人 交界處的廣州酒傢 也是一老字號 裡面環境不錯 不過我還是喜歡珠江邊的新廣州酒傢 臘腸臘肉是廣州人秋冬時節最好的下飯菜 【皇上皇】就是有名的臘味店 秋風一起 在皇上皇前排就排起瞭長隊
【婦兒公司】 應該是國營商店吧 那格局就像上海的【永安百貨】 感覺是由於有瞭一定歷史而存在滄桑感 它應該陪伴著上下九一起經歷瞭不少動蕩變遷吧
背著紅白藍塑料袋 這個老伯伯的袋子裡裝滿的都是撿回來的空瓶子空罐 也許有有人覺得老伯伯這種撿垃圾的舉動很臟 而我每逢見到老人傢珍惜著那一毛幾分的破洞爛鐵 揣著那幾張皺皺的一元幾角 我心裡總感到陣陣悲痛又感動 老人不一定生活很艱苦 但必定的是經歷瞭那段動亂的時期 知道貧窮落後的淒涼 因而珍惜現在生活 珍惜我們所不屑的那一分一毫 然而看到老人佝僂的背影 蹣跚的步履 艱難的彎下腰 緩慢的邁開步 我們能做的又是什麼呢
越來越多新開業的電影城 還有多少人會來上下九的【平安大戲院】&北京路的【市一宮】看電影呢? 學生時期零用錢少 看電影最常去的就是市一宮和平安大戲院瞭 人長大瞭 對環境的要求 對設施的要求也跟著提高 這兩間舊戲院也很少去瞭 說實話 時代的發展要求和城市的記憶保存是一對矛盾 如何平衡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在與上九路垂直的寶華路上 這間【順記冰室】可以說是廣州僅存的幾間冰室之一 在這裡吃冰與其他地方的不同 可謂真材實料 就這'雙色芒椰'就可以看出它的實力不凡 甜而不膩的椰子味冰球&鮮榨的還存有芒果楂的芒果味冰球 吃後幸福感倍增 可惜這價錢卻又讓人負罪感倍增---這倆球就得14塊瞭~ 還有'金牌雞蛋仔' 小時候街邊一塊錢一份的可沒少吃 後來街邊小攤沒瞭也就不再在廣州吃過瞭 當然 雞蛋仔還是香港的好吃 其實它倆味兒是不一樣的 香港的雞蛋仔香而脆 自然也好吃多瞭 寶華路一帶 好吃的可不少 還有【陳添記魚皮】【寶華面店】 那麼寶華路可以說是小吃一條街麼?
離開上下九 離開寶華路之後 本來想在恒寶廣場等6號車去 沙面 的 無奈那車一直不來 正午時分太陽又那個的猛烈 最好還是從恒寶的 長壽路 站坐一個站地鐵去到 黃沙 再走過天橋去沙面瞭
終於在1點鐘太陽最大的時候去到沙面 滿身的大汗已經消減瞭我的熱情 怎麼說 這還是第一次認真逛沙面 對沙面的認識也隻是停留在它的歐陸式風情和廣州首間五星級賓館--白天鵝
沙面的感覺應該有點像【鼓浪嶼】吧 都有些歐陸式建築 以後有機會 也要好好在鼓浪嶼上度度假 我似乎已經覬覦瞭它的美食好久瞭 沙面還是有它自己的特色的 連路標也別具一格 終於明白瞭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去沙面外拍瞭 可惜攝影並不是我所愛好 沙面它真正的美我也發現不瞭
【廣東勝利賓館】似乎有兩間 我一直都不不清楚 這個應該是舊勝利賓館吧 記得小時候 澳門還沒有回歸 '葡撻'還不像現在那麼成行成市 第一次吃'葡撻'就是在這裡 姥姥還老說這裡的'葡撻'是最好吃的 那時是說好貴的 10塊三個的樣子 按照那時菠蘿包還隻是1塊三個的時候 這個價格應該算是高的瞭~來到現在 '葡撻'滿街都是 對它的鐘愛也不勝於前瞭 而勝利賓館也再沒有去過 【白天鵝賓館】似乎每個小孩都曾在裡面照過相 在那座假山前 呵呵~那些高標準高消費的地方我並不熟悉 隻記得在我有意識之後的第一次去是在某年我的生日 那時還很小很小 就被要求用壓歲錢請傢人去喝茶 那時還小 沒有什麼特別感覺 隻記得吃瞭4碟點心就已經一百多錢瞭 但那環境確實是舒暢 即使來到今天依然沒有遜色
沙面 即便第一次來探訪你 你還是沒有令我失望的 的確是一個很美的地方 對於我 沙面給我的憶記基本也停留在小時候的吃吃喝喝 對吃毫無免疫的我 從小就註定瞭必定是一個大胖妞
最後 猛烈的太陽 夾背的汗流 終於結束瞭第一站的行程 一個人的行程 自由卻又孤獨 但我還是習慣瞭這一個人毫無顧忌的行程
第二站:越秀公園---廣州博物館---南越王墓 據說廣州並不是什麼山水名城 城內就那兩座山---越秀山&白雲山.. 而越秀山就在市中心 得盡地勢之利 故很受街坊歡迎 這不 我一大早的也跟隨晨運的老人傢一起逛公園去瞭
隱藏在居民樓中的一條綠道 沿著東濠湧一直通往越秀公園的一條綠道 在亞運舉行之際修建起來的 行人終於可以遠離汽車廢氣 在綠樹叢中悠閑慢走 走在朱紫寮後街 經過隱身在內街中的【蔡李佛】拳館 藏身在北園酒傢身後 沒有瞭汽車鳴響 不需要快步奔走 一切是那麼靜謐 遠離瞭城市喧囂
珠江北岸有【北園酒傢】&珠江南岸有【南園酒傢】 不知道兩傢酒傢是否自古有淵源 以至於名字那麼默契 南園走的是平民風格、大眾口味 傢庭聚會的好去處 而北園在停業2年重修之後 走的則是高檔風格 受眾層面應該就是商務宴請吧 反正在重新開業之後我就沒有再去過瞭 小時候的北園 流水長廊 園林風格 北園馬蹄糕、裹蒸粽 是每次喝茶必備
北園對面 轉身探望 一座舊古城墻 【越秀公園】便在其中 自廣州各大公園免收門票之後 無論早上夜晚 散步於公園內的遊人絡繹不絕 亞運後修建的仿古城墻 更可顯現越秀山的歷史悠久 鬧市之中的古城 和諧又不突兀
【鎮海路】 是因為越秀山上的【鎮海樓】而得名的麼 怎麼一座越秀山就一條鎮海路? 什麼叫綠樹成蔭 什麼叫舒適寫意 來到越秀公園就真正感受到 慢走的生活態度 運動的生活態度 健康的生活態度 逛公園並不是老人小孩的專利 青年一代也應該經常逛逛公園 呼吸大自然的氧氣 抬頭望著成排的大樹 舒服而養眼 青蔥翠綠入眼 哪有比這樣的閑適更加寫意的?
越秀山原為【觀音山】 不過我想現在也沒多少市民知道其來歷瞭 歷史悠久的越秀山上 應該留有很多建築舊址吧 就說那個紅樓吧...隱約感覺應該經受瞭不少歷史沉淀吧 位於越秀山上的廣州美術館 我一次也沒有進去過 自小對藝術沒有任何天分的我 自認沒有任何素養明瞭藝術的深層含義
【越秀山體育場】對每個足球迷來說都並不陌生吧 90年代的廣州太陽神 曾在越秀山取得瞭多少輝煌 灑下瞭多少血汗 讓多少球迷熱血沸騰 每個廣州爸爸 也應該帶著兒子在這裡狂呼過 瘋狂過吧 多少年過去瞭 太陽神已退出體壇 太陽神神話也不復存在 越秀山體育場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不久前的廣州恒大 重新在這裡開踢 但還能重新創造出神話麼
【鎮海樓】 又稱五層樓 亦是廣州博物館 鎮海樓的占地面積並不大 但5層樓高的空間 展示的歷史陳列並不少
這次應該是第四次走入五層樓吧...自小就對博物館情有獨鐘...但也僅僅是情感上的喜愛而已 至於對出土文物 歷史記載這些的 卻無論參觀多少次也不能瞭然於胸 這次亦以一樣 也許我喜歡的隻是那種感覺 那種安靜肅穆的感覺 鎮海樓門票---10元 幸好我有學生證 半價 90年代 開往海印橋的101電車 留在人們記憶中那超長的車廂 黑色皺褶的轉彎帶 已經無聲的消失在人們生活 現在人稱'巨無霸'的B1超長公交車 也隻能在BRT車道中找尋 聽聞 當初超長電車退出使用 是出於交通安全的考慮 雙層巴士的退市 也是因此考慮 但是我不明白的是 雙層巴士不也一直在香港的馬路上日夜奔馳 一直也相安無事吖 每次去香港 坐在雙層巴士的頂層 總是懷念小時候廣州的雙層巴士 我想 不是所有的發展都需要以犧牲傳統為代價吧 我不希望我小時候用過的見過的一切隻能在博物館裡才見得到
越秀山上的景點並不多 主要的也便就'鎮海樓' '紀念碑' '五羊石像' 紀念碑還要上山 看著頭頂上的那個大太陽 我還是退縮瞭 直接下山找五羊石像算瞭 五羊傳說 傢長從小就當神話故事一般訴說 至於真假 我寧願相信那是真的 也從另一方面印證瞭廣州的悠遠歷史
越秀公園出來 就興致勃勃的走去【南越王墓】 此時已為正午時分 我相信我的頭頂上已經可以煎熟一隻荷包蛋瞭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 趙眜也就是趙佗的孫子 南越王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據我記憶 應該是在2000年後才對外開放
第一次來南越王墓也在6.7年前瞭 之後一直沒有再進去參觀過 因為那一次的參觀 我深深的欣賞這一博物館 真實再造的陵墓 在廣州並不多見
這麼陰森的地方 第一次來遭到的玩笑般的驚嚇 以為再次來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但是一個人走墓室 更加的害怕 生死這一論題 因為不瞭解 所以更加敬畏 更加不敢去涉足 在走近墓室那一刻 雙腳竟然輕微發抖 害怕程度更甚第一次 所以第二次來我沒有走下墓道 來個深度參觀 一個人膽小至此 我想也隻有我瞭
22年來 一直野心勃勃的遊遍祖國大地 卻不曾記錄身邊的一點一滴 在這最後的一個暑假 我能用心的記錄我一個屬於我的廣州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