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啟明社區】 為什麼叫“舊東山”?因為在2005年之前,這兒一直都有個東山區,之後被越秀區吞並……姐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廣州東山人,渾身都烙滿瞭“東山”的烙印,所以——俺至今都心有不服,憑什麼就並入瞭越秀區?為啥它越秀區就不能並入東山區?自古就有“東山少爺”的說法,是不是從今要改稱“越秀少爺”啦?別扭!氣人……
【時間:2012年的最後一天】 【地點:舊東山,南至新河浦,北至寺貝通津、煙墩路,西至署前路,東至達道路一帶】 【人物:姐】 【天氣:風和日麗,氣溫宜人】 【工具:D90+10-20鏡頭】
先發圖,後解釋……
姐從小就在東山區的環市東路上長大,打記事起的幼兒園時代,就在東風東路(以前叫東風五路)和環市東路這兩條廣州的主動脈上打滾。那時代父母全下放到基層,整周整月地不回傢(也回不瞭傢),姐自小就處在物資豐富但情感缺乏、返風下雨都沒人理的自生自滅惡劣環境下成長,跟沒爹沒娘的野孩子沒兩樣,“三寸小腳”外婆和“浪跡江湖”外公偶爾從韶關過來看一下俺兄妹仨;那位比俺年長七歲的兄長念書早,十來歲就被分配到廣州郊區的農村分校勞動,弟弟太小,好心的河南姨媽(住前進路)就把他帶過去看養。剩下沒人疼沒人愛的俺,在黨組織的“關愛”下有幸進入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嘿嘿~~那會兒的幼兒園是請都沒人願意去的,那年代的傢庭裡,孩子都是一群一群地生,媽媽們是既不舍得花錢又不舍得離開孩子,所以幼兒園的入托率是非常低,那跟現在的市一、市二幼,傢長們打破頭、傾傢產都要爭著入…… 在此背景下的姐6歲就開始瞭自生自滅的悲慘人生,每逢周六下午基本上是三條路徑:一是跟著幼兒園阿姨(忘瞭她名字,但至今都對她心懷感激)回傢,她住今天的水均崗,離福今東的市二幼不遠,周一再回到幼兒園;二是跟著父親的同事李叔張叔王阿姨類回傢,基本上也都住在附近,周一他們再送姐回到幼兒園;第三條選擇是最恐怖也是最不安全的,就是誰都沒空搭理姐時,俺就隻能領著阿姨發的兩條香蕉或一枚蘋果(姐至今都很愛吃香蕉,就是那會吃出的感情),還有兩個蘇皮面包或合桃穌,這些食物在那時可都是好東西呢,然後自個兒跨過兩條馬路回傢去,獨自面對恐怖而漫長的周末。 …… (此處省略五萬字,要再寫可編故事瞭) 姐的拍照跑街之行從這裡——啟明大馬路開始的 紅圓點是第一次放車的地方,沒保管,沿著紅線走瞭一圈;然後將車子開到東山肉菜市場旁(紅三角),交保管後決定沿新河浦路段走一大圈看看 打算利用假日的好天氣在此轉一轉 拍拍小時候經常穿過流連的地方 今天看來,已全然沒有兒時的光影瞭 當然是指現在的影像漂亮清晰多瞭 記得老父的一位戰友董叔叔,當年因在省委工作而住在美華北路的一幢小洋樓裡,有許多個周末姐是在那兒度過的 他傢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一進門那萬花筒般的花地板、帶浴缸的大浴室、三尖八角帶藍色花窗的臥室、轉彎的大陽臺,還有大廚房和雜物間,這些在俺爸環市東路的宿舍房裡是絕對享受不到的,雖然咱傢也挺大挺寬敞的…… 這讓俺小小的心靈裡留下瞭少少的陰影,恨不能每個周末都讓董叔叔來接俺回傢,共享他傢的“天倫之樂”,他的傢有爹有娘有兄妹,他們都對俺很好,可憐的俺…… 以上照片攝於啟明社區的啟明大馬路附近 廢話多瞭,為什麼要囉嗦這麼多?正因為姐小時候沒人管,卻又是“萬人孩”,然後還被長輩們安排到四處亂住,那自然就見識多瞭,舊東山區的大街小巷裡,基本上都留下瞭俺的小爪爪印;二年級開始學會踩自行車後,環市路的東、東風路的五、梅花村、農村下路、東山口等地,一位紮著對耳小沖天辮的女孩子在到處亂竄,那,就是俺瞭~~嘻嘻你別說,俺那會兒可是最開心最幸福的一陣時光…… 在姐的記憶中,舊東山小洋樓最多的地方有兩大處,一是離俺傢不到兩站路的“華僑新村”,這裡的洋樓比較集中,建樓者以華僑居多;二是東山口以南,東湖以北,陵園西路以東,達道路以西這一帶,這裡的洋樓較分散,建樓者既有華僑也有舊官商、洋人商辦等,農林上(下)路、竹絲崗大馬路、福今路、梅花村、烈士陵園附近等等地方都有許多零散的獨立小洋樓。
“救救我爸”?“救救我丈夫”?這幢樓裡發生神馬事?? 以上的照片是這“啟明大馬路”的左側,下面的照片是牌子的右側 這裡屬均益路段,很短的一條小馬路,兩旁都是賣外貿衣服的,是廣州最早的“外貿”服裝專賣街 記得以前這附近有個“均益球場”,現在不見瞭 以上照片均在啟明社區內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