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下午就做飛機前往廣州,還好飛機沒有誤點,到廣州新白雲機場,這個新白雲機場更偏離廣州市區,距離老的白雲機場大概20公裡,老白雲機場目前已經飛機,機場設施似乎準備改作他用,至於廢棄的原因,一個是距離市區太近,或者說是在市區裡面,二是設施陳舊而且太小瞭。打車到賓館差不多也100元瞭。真貴。 賓館選擇瞭白雲山南麓的南洋長勝賓館,雖然距離市區較遠,但是附近有3號線燕塘路站,並且這裡相對便宜,設施又好,住瞭一個一室一廳的大房子,一天才300多元,打瞭五折,很劃算。 客廳
臥室
衛生間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今天是中元節,早上很早就出來瞭,充分利用夏季白天長的優點,盡量多看看。今天計劃去越秀公園、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南越王墓、三元宮、光孝寺、西關大屋等地方。 這是我第二次來廣州,上次來事在去年,當時去瞭陳傢祠、中山紀念堂、黃花崗起義紀念館等地方,因此這次就省瞭不少地方。 越秀公園是一個很大的公園,早上又許多人在這裡鍛煉,雖然已進入9月初,但是仍然悶熱潮濕,公園裡植物上的葉子都是濕漉漉的,蚊子也超級多。來這裡首先看瞭明代的城墻遺址,是為廣州城的
沿著城墻便到瞭中山紀念塔,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修建的。
之後沿著柏油路繼續向東走,先到瞭鎮海樓和廣州市博物館,還沒有開門,於是繼續向前走,看瞭幾個亭子,其中一個是為紀念香港海員罷工而修建的亭子。
9點鐘,廣州博物館開門,不過裡面沒什麼好看的。
之後原路返回,在越秀公園的西門對面,就是南越王墓博物館。 南越王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趙眜,在《史記》稱為趙胡,中國西漢時期南越國的第二代王,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號稱“南越文帝”。他的陵墓位於今廣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 ,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紅砂巖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築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後四共7室,寬 12.5米,長10.85米。墓主居後部中室,前廳後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後部東西為側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有青銅編鐘、石編鐘和提筒、鈁、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盤等;西耳室是兵器、車、馬、甲胄、弓箭、五色藥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眜”玉印等。東側室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西側室為廚役之所,殉葬7人,無棺木,室後置豬、牛、羊三牲。後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制炊具和容器。出土文物共千餘件(套),金印是國內首次出土的漢代帝王金印。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從南越王墓出來,沿著大路向南走,很快就能看到三元宮的牌子,三元宮是廣州道教協會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中元節,所以裡面人超級多。
大門口
燒香的人 香火鼎盛 貢品
一遍燒香一邊清理 門外的大樹也燒香。 三元宮對面是越王井,可惜進不去。
從越王井就直接坐車去南越王宮博物館瞭,這個博物館是新建的,目前遺址區展示部分還沒有建完,但是其他地方已經對外開放,一樣是免費的。下面先對這個遺址和博物館介紹下。 越王宮署遺址位於廣州市中山四路,保護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唯一一處被列入國傢“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項目。遺址於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大門 展廳大門 正在施工的展廳
展廳
搬遷的排水道
搬遷的地層,可見不同朝代地層的分界線
搬遷的水井 展廳外景 從南越王墓博物館出來,在其東面有個關帝廟。叫都城隍廟,順便也掃瞭。
下午向光孝寺進發,坐地鐵過去,很方便的。 廣州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廣州光[1]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剎。 據《光孝寺志》載,初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世稱虞苑。虞翻在園裡講學並種瞭許多頻婆樹和苛子樹,亦叫“苛林”。虞翻死後,施宅為寺,名曰:“制止寺”。光孝寺的歷史源遠流長。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寺名曾幾次更改,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幹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幹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賜“光孝寺”,才改名光孝寺。此後,歷代相傳,成為一方名勝。“光孝菩提”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跡眾多。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缽泉,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跡遺物。這對於研究我國佛教史、廣東歷史,以及認識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量,具有重要的價值。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該寺由宗教部門管理。 建築群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雄偉,東旨時代創建,唐代重修,保持瞭唐宋的建築藝術,殿內采用中間粗、上下略細的梭形柱,大殿下簷鬥拱都是一跳兩昂的重拱六鋪作,這種風格是中國著名古建築中所僅見的。六祖殿是北宋祥符元年創建的,內供六相慧能大師坐像。六相殿前有古菩提樹,為印度高僧智藥三藏種植,“光孝菩提”為羊城八景之一。痙發塔是唐住持僧法才為紀念慧能大師在光孝寺出傢剃度因緣而募款興建,塔內痙藏六祖頭發,以石為基礎,磚灰砂結構,八角形,九層,高7.8米。每層有佛龕,嵌有泥塑佛像。大殿後還有一株千年訶子樹,為三國虞翻種植,真可謂千古遺珍。 寺院氣勢十分雄偉,殿宇結構工藝威嚴壯麗,特點鮮明,現存的建築是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重修,具有唐宋風格。大殿右側為供奉護法神之伽藍殿,左側為六祖典,建於北宋。大雄寶殿作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築,構築在高高的臺基上,鐘、鼓二樓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內是新修建的三尊大佛像,中為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是文殊師利和普賢菩薩,三尊佛像合稱為“華嚴三聖”。六祖殿前為瘞發塔,相傳唐高宗時,六祖慧能在菩提樹下削發為僧,主持僧法才隨即將慧能頭發埋入土中,爾後在該處建塔以紀念這位開創禪學南宗流派的大師。塔呈八角形,高6.7米,共7層,每層均有佛龕8個。造型獨特,是寺內珍貴的文物之一。寶殿臺基左右兩側還有一對石法幢。屋簷鬥拱層層向外延伸,使屋背跨度增大,體現瞭中國唐代以來的建築風格。中國南部的許多寺院都仿照該寺的樣式。 寺內的睡佛閣,又稱風幡堂。相傳六祖慧能初到光孝寺,正趕上寺院信持邱宗法師在講解(涅經)。當時一陣清風吹來,佛閣頂上的旗幡隨風飄動,印宗法師便向眾僧發問:“這是什麼在動?”一僧曰:“此乃幡”。另一僧謂:“此乃風動”。慧能趨前插話:“此乃心動”。此話一出,印宗法師隨即走下壇來,納頭使拜慧能為師。從此慧能開壇傳法,後人把睡佛閣改稱為“風幡堂”。現在堂前依然掛側巨幡,迎風飄揚。 寺內有南漢時期鐵塔兩座,東鐵塔保存完整,全高7.5公尺,座寬2.28公尺,用盤龍和寶蓮花裝飾,每層四周遍鑄佛像,又名千佛塔,西鐵塔現僅存底座以上三層。兩座鐵塔為中國罕見,其體積和裝飾充分說明一千年前中國人民已掌握瞭高度的鑄造技術和造型藝術。1995年國務院將光孝寺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西鐵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兩座鐵塔。其中西鐵塔建於五代南漢大寶六年(963),比東鐵塔早建4年。該塔是南漢皇帝劉鋹的太監龔澄樞與他的女弟子鄧氏三十三娘聯名鑄造,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抗戰期間因房屋倒塌,壓崩瞭四層,今僅存三層。東塔鑄於五代南漢大寶十年(967),以南漢主劉鋹的名字鑄造的,四方形,共七層,塔高7.69米,塔基為石刻須彌座。塔身上鑄有900餘個佛龕,每龕都有小佛像,工藝精致。初成時全身貼金,有“塗金千佛塔”之稱。 大悲幢建於唐寶歷二年(826),寶蓋狀如蘑菇,以青石造成,高2.19米,幢身八面刻有“大悲咒”,為寺內現存石刻中最早且有絕對年代可考者,但字跡己多風化。
山門
國保牌子 大殿
鐵塔 今天是中元節,這裡也有隆重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