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總愛多人結伴而行,而當獨自出差的時候,不用隨大流,愛去哪兒就去哪兒。一個人的時候,更多瞭份看;多瞭份聽。 這次出差時間較長,所以選擇瞭一個酒店公寓,這個公寓最大的優勢是就在珠江邊。頂樓還有一個空中花園可以眺望珠江的,非常不錯。於是,吃完晚飯獨自散步濱江大道,成瞭非常好的休閑活動。 酒店的位置正好處於廣州大道和中山大學中間,所以我可以輪流選擇這兩個方向行走。傍晚十分,珠江邊微風徐徐,一掃白天陽光烈日下的熱氣。有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同樣在散步,還有一些健身者在慢跑;當然也有一部分同我一樣初到廣州的遊客,用自己的眼睛或者照相機的鏡頭捕捉美麗的景象。
初到到廣州後,總有些不太適應,也可能是獨自在異鄉的關系,所以一晚上幾乎沒睡著,清晨六點便再也睡不著瞭。因為是周日的早晨,所以馬路上非常安靜。在研究瞭地圖後,我便出門超中山大學方向走去。 從珠江廣場到中山大學北校門大約一公裡多的路程,八點多的時候,路上幾乎沒人。由於太陽也沒有完全發威,之前我也說過廣州的綠化做得非常好,所以隻要盡量選擇樹蔭下步行,這點路走著也不會太熱。
一直很喜歡教堂建築,所以在到廣州之後,一定要去石室聖心大教堂看一看的。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坐落於廣州市區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該教堂建於1863年,落成於1888年,歷時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由於教堂的全部墻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造,所以又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聖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堂建築總面積為2754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是天主教 石室聖心大教堂的特色建築(20張)廣州教區最大教堂,國內現存最宏偉的雙尖塔哥特式建築之一,東南亞最大的石結構天主教建築,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築之一,當時耗資40萬法郎,可與聞名世界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相媲美。 很不巧,由於沒有研究到教堂開放時間,去的時候大門緊閉,沒有參觀到教堂內部。但就算在門外遠觀,還是被其宏偉的建築風格所震撼。
特意選瞭一天非周末日去長洲島,目的是參觀黃埔軍校。早早的做瞭攻略,線路是地鐵做到魚珠站,然後換乘輪渡。可是出瞭地鐵後我就徹底暈瞭,碼頭在哪裡??? 站臺口倒是有很多開電瓶車的人在招攬生意,但我畢竟是獨自在外,不敢隨意搭個人就走啊。好在站臺出來不遠就是個公交終點站。我走到站臺研究瞭一番,再詢問瞭司機後,隻有一輛公交431路到達魚珠碼頭的,但是這輛車班次較長,反正也不趕時間的,慢慢等好瞭。 魚珠碼頭有兩條輪渡線路:魚珠——長洲 魚珠——軍校 之前我看瞭一些介紹都是說坐輪渡到長洲下,所以我在買票的時候也沒註意,直接要瞭張去長洲的票。在等船的時候,看到還有專門去軍校的路線,便問瞭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說兩個線路都可以到黃埔軍校,隻是長洲碼頭需要走段路的。 所以建議今後要去玩的人,如果目標直指軍校,就搭軍校輪渡,費用1.5元;如果想到長洲島逛逛的,就可以選擇長洲輪渡,費用0.5元。 上島後沒走幾步,就被右手邊的一幢小白樓所吸引瞭。走近一看,隻看到“俱樂部”三個字,不能入內。 進一步瞭解到,這棟樓於1926年11月建成,是軍校集會、演講、節日慶典、文藝演出的場所。
跟隨著指示牌的指引,碼頭對面就是孫總理紀念碑。 民國17年(1928年)11月,在八桂山上建立孫中山紀念碑。1930年在紀念碑頂上豎立孫中山銅像。紀念碑的造型獨具匠心,利用兩邊交叉而上的階梯及銅像,構成“文”字,暗含瞭孫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軍校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7級代表軍校在此辦瞭7期,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瞭五次戰役;也指軍校在長洲島辦瞭7期,在外地辦瞭5期,中國大陸共辦瞭12期。紀念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為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有孫中山彌留之際呼喚的七字“和平、奮鬥、救中國”。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是孫中山一生的寫照。西面刻有總理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 孫中山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出資,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場鑄造。碑的正面為“孫中山紀念碑”六個隸書大字,背面為總理像,東面為總理遺訓,西面為總理開學訓詞。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表面鑲有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其銅像,與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的孫中山銅像一致。在中國,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該紀念碑卻坐南朝北,隱含著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願。
孫總理紀念碑對面的小黃樓,就是孫中山故居,現為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黃埔軍校一層則分為三個展廳,分別為《黃埔軍校史跡展》、《黃埔群英館》和《雲南陸軍講武堂》。 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這張周恩來的照片瞭,不管放在哪個時代,都是一頂一的大帥哥啊。
我是個建築控,所以沙面是一定要去的地方。 沙面(shameen)曾稱拾翠洲。在廣州城區西南。 原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明、清歷代為國內外通商要津和遊覽地。鴉片戰爭後,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後淪為英、法租界。現為廣州重要商埠。沙面位於珠江岔口白鵝潭畔,占地面積330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憑著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恢復商館洋行”為借口,強迫兩廣總督租借沙面,雇工修護河堤,填土築基,形成沙面島。英、法兩國在島內分設領事館,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的公共設施已基本完備,建築主要有領事館、教堂、銀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住宅,另外還有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和遊泳場等,其住戶多是各國領事館、銀行、洋行的人員以及外籍的稅務官和傳教士。
從沙面到陳傢祠非常方便,地鐵1號線乘兩站陳傢祠站下車出來就是瞭。地鐵站出來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佇立在廣場上的牌坊。
陳傢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築。 陳傢祠堂的建築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佈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 “聚賢堂”是陳傢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傢祠整個建築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集會之用,後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陳傢祠門票10元,裡面還有個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以票價很值。在陳傢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桿、屋脊、磚墻、梁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築裝飾以及鐵鑄工藝, 琳瑯滿目。
廣州的上下九街一定要去逛逛的,一是為美食,二是為購物。誤打誤撞,地鐵長壽路出來後,走錯瞭方向,走到瞭恩寧路,沒想到卻有意外的收獲。恩寧路的建築是非常廣式的騎樓建築,走在這裡怎麼有點逛影城的感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