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坐落於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於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築規模宏偉,佈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築均用花崗巖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築風格的陵園。陵園作為中國近代史人民鬥爭業績的見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國內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陵園主要建築有:凱旋門、戰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築物,以及浮雕墻,航空紀念碑等景觀。陵園有一座花崗巖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築凱旋門。門樓建於1932年,位於沙河頂、先烈路和水蔭路的交會處,高13.4米,寬 11米,占地面積 40.7平方米。門額正面鐫刻著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鐫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題寫“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瞭我國的東北三省。接著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進犯上海閘北。當時駐防淞滬地區的國民黨愛國將領,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全軍將士奮戰抗擊敵人,爆發瞭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隨後張治中部第五軍也參加瞭作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擊敵人侵略,苦戰33天,激戰100多次,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損兵1萬多。但最後由於寡不敵眾,十九路軍退守第二道防線。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悲壯激烈的淞滬抗戰結束。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項偉大壯舉,它延緩瞭日本企圖侵占中國的步伐,激發瞭全國軍民衛國禦敵的鬥志,開創瞭中國軍隊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上內容轉載自大洋網) 陵園是免費開放的,進入大門,可以感覺到一種肅穆之氣迎面而來,讓我不由整肅衣冠,恭敬而行。園子的右邊是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墓道兩旁是長方形的墓穴,埋著上百位將士的遺體,墓道盡頭是一個穹形的主墓穴,墓碑上寫著“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是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將軍題的字。主墓後方的墻上鐫刻著十九路軍抗日死國將士之碑,也是蔡廷鍇將軍親筆。主墓左右分列著多名軍官的墓碑。
墓地整潔安靜,時有鳥鳴,不聞車聲。我向這些中國的勇士們三鞠躬後退出,繼續遊覽。回到主路上西行,三岔路口左側是忠魂刻石、廣東省航空紀念碑、戰士墓。其中航空紀念碑正面是孫中山先生所題“航空救國”,側面是徐向前元帥所題“廣東省航空紀念碑”。戰士墓形制與將士墓差不多,隻是沒有穹形的主墓。
戰士墓地
戰士墓和將士墓一樣,仍然一片寧靜肅穆,令人不由肅然起敬,他們都是為國捐軀的烈士,不論黨派和軍階,都值得我們尊敬和緬懷。 陵園的正中位置,是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的題名碑,上面記錄瞭陣亡將士的名字,每一個都應該被記得,不知道那些在戰爭中活下來的將士們,現在還好嗎?希望你們健康長壽。
在題名碑順著主路往北,是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碑,由一根花崗巖柱、一個戰士雕像、碑座組成,碑後有羅馬式的回廊。 遠處高樓林立,一片繁榮,這一切,都是千千萬萬這些拿著劣勢裝備,和小鬼子浴血奮戰的勇士們拼死換來的。老兵已逝,精神不死!
準備離開的時候,在先烈紀念碑的左側發現瞭一隻小貓,很乖很可愛。忍不住拍瞭幾張。
凱旋門,抗日亭,將軍墓以及浮雕墻沒有拍攝照片,以後再去補上。(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