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HopeTrip旅行網!
|
WeChat我們
關註HopeTrip
關註有好禮
WeChat號:hopetriphk
WeChat名稱:hopetrip旅遊網
| 幫助中心 | 收藏網站 | 線上客服
HopeTrip>旅遊資訊中心>香港>香港旅遊攻略>香港達人旅遊>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收藏 列印 糾錯 瀏覽次數:0 0人參數
分享到:
 

很早以前,看過一個紀錄片,才知道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還有一個牛棚藝術村,而這個藝術村猶如其名,就是設在牛棚之中。這個特殊的文化空間在1908建造的紅磚瓦房被香港列為三級文物,前身是香港檢疫站和屠房,後來一批香港藝術家棲息在這裏,發展成為藝術村。這裏曾經禁止拍照,沒有邀請不能進入參觀,直到2011年,這裏才允許自由參觀,慢慢被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這裏曾經有20多個藝術工作者和藝術團體駐場,其中包括““1A空間”(1a space)、“藝術公社”(Artist Commune)、“CUTANDTRY”、“錄像太奇”(Videotage)、“蛙王”、進念二十面體”、“牛棚書院”等,而著名的鳳凰衛視主持人梁文道就是在牛棚藝術村成長起來的,他以前曾經擔任過牛棚書院的院長。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離深圳有點遠,不過乘車倒也是很容易,從深圳羅湖或者福田口岸過關,坐東鐵直達紅磡火車站,在B2出口下,就能走到巴士站。花上49港幣,乘坐九巴5C11K21路巴士,在馬頭角道(中華煤氣公司)站下,就是牛棚藝術村。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剛下巴士,分不清東南西北,便在車站問了當地的居民,他們說往前走幾步就看到。果真沒走十幾米,就能看到非常特別的一棟建築物,我猜就是牛棚藝術村。這裏沒有藝術村的招牌,不過它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明顯不同於周邊其他香港的建築物,就是紅磚瓦房。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剛下巴士,分不清東南西北,便在車站問了當地的居民,他們說往前走幾步就看到。果真沒走十幾米,就能看到非常特別的一棟建築物,我猜就是牛棚藝術村。這裏沒有藝術村的招牌,不過它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明顯不同於周邊其他香港的建築物,就是紅磚瓦房。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門口只有一個小小的中英文牌子“馬頭角馬頭角道63號”。門口還有兩名管理人員,問過了不需要買門票,也不需要登記,便進入了一直想去的牛棚藝術村。當然,要來這裏參觀,也要註意開放時間,只有在每天的上午10時到晚上8時,才允許進入。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牛棚入口的是中庭,是一片大約40平方米的空地,紅磚矮墻在兩邊圍起,這兩堵墻原來是綁牛用的。剛進入古老的紅磚瓦房之中,感覺像是進入了一座空城,除了管理人員之外,沒見到一名遊客。其實這裏如果沒有活動的時候,就是這麽寂靜,不過這樣的安靜之地,才有讓我興趣大增。更是想深入探訪那些有名的藝術家們。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以前,在香港北角油街,有一批藝術家聚集在那裏,後來油街因為重建被港府收回,北角油街藝術村在興旺了兩年時間後就隨之消逝。這座1908年建成的馬頭角牛房,90多年來一直被用作香港牛畜檢疫站兼屠房。19998月,屠房遷至上水之後,經過香港藝術團體爭取,香港政府耗資2600萬港幣,對這個幾乎荒廢的地方經過重修,分拆成幾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創作家做工作室,藝術家們將這個落腳點取名“牛棚藝術村”(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牛棚藝術村有一個中庭,外加有5座紅磚平房,各長50米,占地1.7公頃。牛棚藝術村以往由港府產業署管理,一直不對外開放,只限招待已獲邀請的團體或行內人士參觀,並且只準許在公共空間拍照。直到20114月改由香港發展局接管,才正式對外開放供公眾參觀。

牛棚藝術村的建築為紅色紅磚平房具20世紀初西方市場的布局,而最大特色是采用紅磚建成。根據租約,有關單位是作非住宅用途,但並非只限藝術文化創作用途。藝術家們在這裏創作,舉辦展覽,還有各種表演和文藝演出。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在牛棚藝術村的中庭廣場,兩邊各有一面紅磚的圍墻,墻下該有水泥的飲水槽,這裏一看就知道曾經是待宰牛只的飲水槽。當年這裏臨近海邊,港英當局為了屠宰的衛生,將這裏作為牲畜檢疫站兼屠宰場,遷移之後,這裏一度被荒廢30年。站在這裏,仿佛能聞到當年那股牛圈的氣味,無法想象,今天卻成為香港藝術的殿堂。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地下的鐵環是當年系牛的,牛棚改建之後,這些東西都被保留著,現在還在那裏,雖然已經是銹跡斑斑,不過在幾片飄落的黃葉襯托之下,更顯出一種年代感。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擡頭看看這些紅磚房的墻外,隨處可見的一些布置,都是廢棄的物品,看似不經意的擺放,如果你能看看片刻,便已經感覺到了它的藝術氣息。房外,普通的幾件不銹鋼餐具,加上一點植物,變成了藝術家們的作品。至於想表達什麽,你可以在這裏慢慢去想象,去體會藝術家們的抽象思維。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猛一看,是一個身披鎧甲的高大現代機器人,再仔細一看,卻又像是古代的中國獅子。有些作品雖然很具象,不過它所表達的概念,也許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這裏是著名的“前進進牛棚劇場”,它是在2002年進駐牛棚藝術村的,是一個自主民營的小劇場。這座小劇場可以容納60-80人,這裏曾經舉辦過戲劇表演、音樂會、時裝表演、錄像播放、研討會、工作坊,以及演員排練等活動,據說這裏的戲劇表演都是非常前衛和具有探索性的。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這個劇場經常是在周末晚上八點才有演出,偶爾也會在周日的下午三點演出,可惜我們沒能遇到演出的時間。前進進劇場平時都是在排練,禁止其他人員進入。我們無緣進入劇場內部,只能在門前的廣告欄欣賞他們在2013年表演的戲劇海報,據說該劇場“新文本運動”作品之一的戲劇《誰殺死了大象》曾經還到北京演出過。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據說在藝術村,藝術家們非常歡迎遊客進入他們的工作室交流,只是很多工作室都是大門緊閉,我不敢貿然造次。我走到最裏面的一號和二號工作室,驚喜地看到一號工作室的大門是開著的,於是鼓足勇氣走了進去。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剛進大門,看到一處像是櫃台的地方,上面也是琳瑯滿目,各種物品看似隨意,但是細看又是一件件作品。一個寫著“內有惡人”的招牌,確實讓人想到只有藝術家們才會有這樣的張揚。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一個廢棄的冰箱,上面滿是各類的廢棄物,看起來都是藝術品,不過最神奇的還不是冰箱大門,寶貝在裏面,冰箱裏面全是冰凍的蠟鑄作品,以及其他作品,都是小孩子創作的呢,最小的孩子是四歲創作的,據說這個冰箱是保存兒童作品的“百寶箱”,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據說在藝術村的工作室內部,能否攝影需要主人的允許,這時,主人走了過來,我怯怯地問了一聲,可以攝影嗎?他回答說,當然可以拍攝,而且,你喜歡什麽,都可以拿走!我仔細一看,十分眼熟,看看名片,原來他上過電視,他就是著名的鑄銅藝術工作者王振榮。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王振榮,大家都喜歡叫他榮哥,他14歲出來做鑄造行業,當年還是一名工人,自己做老板之後,專業生產船的螺旋槳。後來有許多藝術家找他按照設計,制作金屬藝術品,他接觸到雕塑,藝術興趣非常濃厚,放棄了自己的生意,結束了鑄造廠,便開始了鑄銅雕塑的藝術人生,直到2000年他進駐藝術村。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榮哥比較看淡金錢,雖然他也為沒錢給工作室交租發愁過,但是他不願意將自己的作品變賣,他不想讓自己的工作室變成一個買賣的小店。他的工作室掛著許多的吉他還有很多書,在這裏空間,立即有一種私人書房的感覺。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看似隨意的擺放,處處體現了藝術家的獨具匠心,如果你喜歡設計,或者藝術創作,不妨在這裏慢慢溜達,或許你找到自己的靈感。

這個應該是榮哥早期的銅鑄作品,我很想拿走,但是一想到這裏將會失去一件藝術品,少了更多人分享的樂趣,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如果每一位參觀者真的每次拿走一件藝術品,估計這裏很快就會空了。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據說後來榮哥研究過玻璃雕塑和蠟雕,他將外面廢棄的玻璃瓶子,例如,酒瓶、醬油瓶、藥瓶等等,他將它們弄碎之後,得到了不同顏色的玻璃渣,變成了他的藝術創作材料。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在門口一處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幅玻璃作品,非常具有童真的活力,不知道是榮哥自己創作的,還是孩子們在這間工作室完成的。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據說榮哥的作品從來不賣,這就是牛棚藝術村不同於北京的798,那裏也有許多的藝術家們聚集,也是一個小資的地方,不過多了許多的商業味道。而在這裏更多的是憑借著對藝術的熱愛,完全是一種創作的天地。榮哥經常在這裏知道孩子創新,靠心去引導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作品。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走出榮哥的工作室,門口看見一個巨大的金屬制品,像一個展翅的飛鷹,這個可能就是榮哥的成名之作,據說是當年諷刺港府無法實現的藝術發展計劃,他創作了這件大型銅雕作品——《飛鷹計劃》。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牛棚藝術村雖然只有一個彈丸之地,不過地處香港這樣一個繁華的都市,它的維護依然需要一定的經費,管理部門以很低的租金租給藝術家們,日常維護管理經費由特區政府藝術發展局資助,港府還配備專人負責清潔和保安。進駐的藝術家們每年向該局詳細上報年度工作,政府撥款會考量這些報告。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正因為有政府的管理與撥款,牛棚藝術村才沒有引入商業機制,這對於香港藝術家的成長來說,無疑是難得的發展空間。因此,牛棚藝術村目前是一個非贏利性的純粹藝術原創基地,在這裏,你感覺不到一點商業的氣息,而只有藝術的氛圍,這一點讓許多內地的遊客感慨不已。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牛棚藝術村經常舉辦各類展覽,這類展覽沒有任何商業性質,是純粹的藝術,每次去都會有不同的看點。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我們這次去的時候,在N21展室正好遇上“打不死的六藝展”最後的三天展出。在過渡商業化的香港,許多手工藝術漸漸失去了它的商業價值,隨著藝人的老去而慢慢失傳,這個展覽就是為了傳承這些可能會失傳的手工藝術而舉辦的。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大頭佛、火龍紮作、打白鐵、紙紮、花牌和木工這六項手工藝,以前都是非常常見的手工工藝,在香港慢慢退出了商業市場,展覽取名“打不死六藝”意味著它不會消失。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打白鐵也是最常見的一門手工藝,在沒有機器設備的年代,過去我們很多的生活用具都是民間師傅一手打造出來,但是隨著生產線的開通,這些手工藝用品越來越顯得沒有商業價值,幾乎都看不到了,即使在內地的小縣城,也很難看到打白鐵的師傅了。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紙紮看起來很容易,不過要做成這麽藝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用報紙制作的腰鼓,另一端卻是一個時鐘,顯示著時間流逝與藝術的消退。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過去舞龍的時候,總有一個大頭佛在大龍前面跳著民間的舞蹈,而這座這個大頭佛的人也越來越少。這些學生用不同的材料,練習制作了許多形態可掬的大頭佛。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木工屬於中國傳統建築工藝“三行”(木匠、泥瓦匠和油漆工)的一項,這個用木工手作的雕塑,顯示了人們逐漸地由富裕滑落到貧窮。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很多的展覽為我們展示了香港過去的許多手工藝術,牛棚藝術村為了那些瀕臨失傳的藝術在做最後的努力,這些藝術家們在脫離商業化的運作,使得這裏成為他們最後的陣地。雖然說這裏有廉價的房租提供他們為純粹的藝術創作保留了一席之地。然而,短期的簽約依然留下一絲憂慮,牛棚藝術村的租約中有著這樣的表述,“在不影響日後土地發展的情況下,租約可以續簽”,商業化的進程隨時還會扼殺這塊藝術之地。

牛棚藝術村——香港另類的文化空間 

離開牛棚藝術村的時候,我們走過土瓜灣的“十三街”的舊樓群,這些以“龍、鳳、鹿、麟、鷹、鵬、雁、蟬、燕、馬、鶴”等中國傳統吉祥物命名的十三條街道,樓齡都超過五十年了,年久失修也面臨著消失的困境,如何保護這些歷史的痕跡,也是香港面臨的難題。與之相鄰的牛棚藝術村,大有同命相連的感覺,希望牛棚藝術村和這著名的十三街一樣,能夠成為香港藝術家們最後的棲息之地……。

[Hopetrip聲明]發表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參考信息。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閱讀:

Fatal error: Uncaught [XSException] ../../../wwwapp/xunsearch/sdk/php/lib/XS.php(2500): Connection refused(C#111, localhost:8384) thrown in /www/wwwapp/xunsearch/sdk/php/lib/XS.php on line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