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濕地公園(HongKong Wetland Park):位於新界天水圍的北部,建有占地1萬平方米的室內展覽館“濕地互動世界”,以及超過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是亞洲首個擁有同類型設施的公園,通過講解和有趣的活動,將有趣特別的濕地植物和動物展現眼前。 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目標: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展示香港濕地公園的多樣性;豐富香港的旅遊資源和遊客的旅遊體驗;成為獨具特色的教育、研究和資源中心;提供可與米浦沼澤自然保護區相輔相成的設施。 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濕地公園 為了實現多樣化的設計目標,香港濕地公園確立了三個主要的生態設計理念:環保優先的理念、可持續的概念、和諧共生理念。 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的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濕地。香港政府在發展天水圍為新市鎮的同時,打算用這片土地來補償於發展時所失去的具生態價值土地。 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是一個世界級的生態旅遊景點,整個濕地公園設野生動物模型展覽、仿真濕地場景和娛樂教育設施。 濕地公園 徜徉其中不僅能夠欣賞自然美景,還能通過匠心獨具的設計,欣賞各種水的形態、體驗水孕育生命的特質。公園裏有近190種雀鳥、40種蜻蜓和超過200種蝴蝶及飛蛾。濕地保護區包括人造濕地和為水禽而重建的生境。 濕地公園 如同都市裏的村莊。 濕地公園 坐落於濕地探索中心讓遊人親身體驗濕地生趣。溪畔漫遊徑、演替之路、紅樹林凈橋和位於河畔、魚塘和泥灘的觀鳥屋引領遊客走進不同的生境,尋訪各式各樣的有趣生物。濕地公園的生境包括淡水沼澤、季節性池塘、蘆葦床、林地、泥灘和紅樹林。 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 濕地保護區的訪客設施,不同的教育徑、探索中心及觀鳥屋為訪客及學生提供認識濕地的機會。 濕地公園 濕地保護區是濕地公園的核心要素,避免人類活動的幹擾,營造良好的生境是其布局的原則。利用土丘、樹林及建築物分隔訪客及生物棲息地,減少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濕地公園 戶外濕地保護區當中包括淡水沼澤、水池、蘆葦床、泥灘、紅樹林、草地及林地等繁多的濕地生境。溪畔漫遊徑更可沿河流上、中遊,發現各種生物的蹤跡,有幸更可與香港湍蛙、黑背尾蟌等淡水濕地生物打個照面。“演替之路”闡述了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木林植物、睡蓮,如何適應濕地生態環境而作出改變。 濕地公園 在“紅樹林浮橋”上觀察紅樹動植物:站在浮橋上,可一覽各種常綠紅樹品種,以及獨一無二的動物:如彈塗魚、招潮蟹和螺類等,各有適者生存的本領。 濕地公園 此外,公園內還建有河畔觀鳥屋、魚塘觀鳥屋、泥灘觀鳥屋三大觀鳥屋,不論觀賞候鳥、觀察濕地變化,都是極佳地點。 濕地公園 “觀景廊” 最佳觀鳥位置:訪問中心內的觀景廊是眺望沼澤濕地及觀鳥的最佳位置,望遠鏡、閉路電視及鳥類辨識指南等設施一應俱全。由於香港是雀鳥度冬或作中途停息補給之地,得享東亞、澳大利亞遷飛路線的優勢,吸引不少愛好鳥類攝影的攝影發燒友在此拍照。 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看似是一片濕地,實際上是一個人工保護區,由具備特別技能的護理員和生態學家維持其平衡狀態。這裏的水和植物皆保持恒久性的平衡狀態,以致全年都可以吸引野生生物。密切監察這些生物,有助我們更加了解如何促進其蓬勃生長,亦令濕地公園內的生態生生不息。 濕地公園 公園內是全步行系統,因此橋梁不用采用跨越式,而是采用裂紋式鋪裝,標高和地面一樣,中間留有通道,避免隔斷生物物種的遷移。 濕地公園 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效益,特別是與人類最為密切相關的城市濕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景觀美化和生態效益。香港濕地公園還是科普教育的好去處。 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 入口處的水景和草坡地有效地將城市的嘈雜隔絕在外圍,而入口處獨特的景觀墻和廣場上富有特色的燈柱以及草坡地上的陶藝作品則提前讓人們感受到了濕地公園的奇妙。 濕地公園 香港本地的野生濕地植物資源相當豐富,在配置時應遵循物種多樣性,再現自然的原則,體現陸生—濕生—水生生態系統的漸變特點,植物生態型從陸生的喬灌草—濕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葉沉水植物等。 濕地公園 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見的鄉土濕地植物物種,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而且能將維護成本和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少。濕地湖泊中水生植物的覆蓋度小於水面積的30%。 濕地公園 除考慮到水生植物自身的水深要求之外,還需要考慮其花期和色彩、高低錯落搭配,並安排好遊人的觀賞視角,以免相互遮擋。 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以來,每年接待大量的遊客,並且贏得了很多獎項,這些都驗證了香港濕地公園是環境保護實踐和可持續發展兩者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充分發揮了自然保育、旅遊、教育和市民休閑娛樂這些截然不同並可能相悖的多種功能。 濕地公園 上一堂濕地實驗課:香港濕地公園內設有濕地探索中心,可讓學生在此研習溪流和水潭的生物,深入認識微小動物、相連水體和傳統濕地耕作等課題,是一個課外實踐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