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閣廟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南端,守護著內港的入口;港務局大樓位於媽閣廟左側的媽閣斜巷,往前經媽閣街就到了鄭家大屋所在的亞婆井前地;再往前經高樓街至風順堂街,聖老楞佐教堂聳立在街的盡頭。聖老楞佐教堂背後的風順堂上街連著三巴仔橫街,聖若瑟修院聖堂的大門就設在這裏,而聖若瑟修院則與聖堂緊鄰。三巴仔橫街往右折上夜呣斜巷是崗頂前地,這裏有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和何東圖書館。大三巴牌坊右邊是大炮台雄偉的身影,左邊則是舊城墻遺址和哪裏咤廟。大三巴往左拐出花王堂街,映入眼簾的,是聖安多尼教堂,不遠處就是白鴿巢前地,東方基金會會址與基督教墳場雙雙緊貼地候在前地的右側。 1、媽閣廟:中葡文化融合起點 連結眾多廣場空間及歷史建築的「澳門歷史城區」,2005年7月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城區的人文、生活及建築,充分反映中葡文化和諧共融的特征,是成為世界遺產的重要因素。媽閣廟前地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的地方,正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我們就從這裏開始,與大家一起發掘城區每個有趣的角落。 媽閣廟前的葡式碎石與媽閣廟中式設計成強烈對比,正好體現中西交融的特征,因此不要放過拍張照片紀念。進入廟內,可以求支簽、買道平安符,以及欣賞遍布廟內的石刻。大小石刻是幾百年間文人雅士留下的題詞,粗略統計有30多處。返回入口大門右側,還有一塊有400年歷史,刻有古代海船圖的「洋船石」。 到山腰去,必定經過一個圓形石拱門,相傳走到這裏若觸碰一下拱門頂部,良好姻緣將至,不妨一試。 2、港務局大樓:澳門唯一的阿拉伯建築 在地標媽閣廟附近,有條街道俗稱「萬裏長城」,既無長城之長,也無長城之雄,眼見的與一般街道無異。原來當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築起城墻,現今已被拆毀,早就了無痕跡。對面一座1874年建成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建築物,當年是兵營,由印度來澳的摩爾士兵駐守,現稱港務局大樓,俗稱「水師廠」,名稱來自清朝時人們對海軍的慣稱。這幢兩層高的建築,最大特色是外墻柱窗為穆斯林式穹頂,整個回廊被伊斯蘭式尖拱環繞,配合通花圍欄,甚具阿拉伯的建築風格。 港務局大樓為辦公地方,並不對外開放,但仍可以走進回廊,若黃昏到此一遊,還可欣賞到落日余暉灑落在大樓黃色的外墻,完全發揮暖色調的和諧效果。 港務局大樓昔日向漁民提供風球訊號,今日已淡出港務的功能。想了解澳門舊日漁港故事,可前往不遠處的海事博物館,這裏陳列了十多艘葡萄牙傳統船只、中式帆船、內港魚欄等模型,展現昔日澳門漁民生活,反映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系。 3、鄭家大屋:最具規模的大宅建築群 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由眾多教堂、廟宇、大樓、遺址、炮台、廣場等組成,唯有鄭家大屋及盧家大屋同屬住宅,多年來傲立於民居中,一磚一瓦承載歷史風霜。當中又以占地約4千平方米的鄭家大屋規模最大、裝潢最氣派。鄭家大屋位於澳門龍頭左巷,是一座嶺南風格院落式大宅,在中式建築風格上配合西式裝飾,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特色。鄭家大屋除了極具歷史價值外,其建築藝術更是澳門僅存的清代民宅院落的最佳代表作。 鄭家大屋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他在這裏完成重要著作《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想多了解《盛世危言》所言何物,可到不遠處的何東圖書館 (崗頂前地) 借閱。 澳門的世界遺產景點高度集中。鄭家大屋附近就有昔日葡萄牙人聚居之處阿婆井前地、聖老楞佐教堂以至港務局大樓和媽閣廟。小小的空間已經令人體會到中西方宗教的包容,以及中、葡人共處的可貴,處處流露澳門中西文化共融的魅力。 地址:澳門龍頭左巷10號(阿婆井前地對面)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下午五時三十分停止進入參觀,逢星期三、星期四休館) 4、亞婆井前地:孕育澳門葡人文化 炎炎夏日,令人想到水的清涼。以前的人愛取冰涼的井水使用,令人去盡暑氣,但現今再難在澳門找到一口井了。亞婆井前地以及塔石藝文館等地仍保留原有的古井,但因澳門現已不倚靠井作為水源,故只保留井的外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