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
2006年10月份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來自印度的郵件,是印度Bangalor附近一家艾滋病慈善機構發給我的郵件.他們告訴我他們其實並不是十分需要人手,但還是同意我到他們那裏做誌願者工作,但最好在他們規定的時間前到達,而且具體的工作也要到了再安排.到現在,我已經忘記了那家機構的名字了.
2006年11月份的某一天,我發現我的銀行帳號裏頭有了21000元,看到這個數字的第一反應是: 是時候離開了!
於是我向我的上司李主任提出我要到印度做義工的意願,本想非辭職不可的,但他卻破天荒的給了我三個月的假期.我並不討厭我的工作,甚至,我與我的同事之間還有很深的感情和很融洽的合作.出去遠足同時還能保住工作,這個意外的驚喜讓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我的旅途長度也只能是三個月了,不過想到自己銀行賬號裏面的數字,我還在擔心自己的是否可以撐到三個月呢.
至於目的地,我選擇了印度和西藏。選擇印度是因為要去做義工;選擇西藏是因為它是我大學沒有完成的夢,是畢業旅行夭折後一直以來的遺憾.印度的義工計劃兩個月,西藏旅行一個月,假期完畢,有義工,有旅行,我的“間隔年”在時間上不算圓滿,但意義上算是完整了.
第一次完全接觸到“間隔年” (The gap year)這個概念,是伊朗一個朋友來中國的時候帶給我的一本關於間隔年的書---寂寞星球的《間隔年》.
間隔年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社會的生活。在間隔年期間,學生在旅行的同時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誌願者工作,他們相信,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
當初覺得這個概念很酷!可以出來旅行,出來玩,同時又可以做義工,雖然不包膳食和住宿,但義工聽起來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我得承認,當初要過間隔年的動機是十分虛榮和卑微的.
說到底,我並不是為了商業考察,不是為了增加知識,也不是為了研究各國的園林設計風格,更不是為了奉獻我自己的勞動力去幫助別人,而只是純粹為了試一試,玩一玩,僅此而已.
於是,我開始告知我身邊的人.我的父親很明確地告訴我,我的間隔年計劃因目的性不強,註定這次旅途會無功而返; 我媽媽是灑脫性的中立,說只要我開心便去吧;家裏頭只有我姐姐站在我的一邊,可以說是反對和支持的各占一半.身邊的朋友目瞪口呆地聽著我的間隔年計劃,有的表示贊成但感覺他們似懂非懂,有的保留意見一笑置之,有的大罵我神經病……
而對於我,他們的意見已經不重要了,當時,似乎已經沒有什麽東西可以阻止得了我的決定,我已經完完全全地沉浸在幻想著“在路上”的亢奮中了.
廣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11月份的廣州,正是冬季來臨之際,廣州的冬天是我最喜歡的季節,而我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11月30日的那天晚上,我上了最後一天的班,回到公寓,一個人在公寓狠狠地痛快地哭了一場,是我還沒有準備好,還是擔心我的間隔年會如我的父親和痛罵我的朋友說的一般,我會落得兩手空空的下場?我知道離開是勢在必行的,只是依然不能夠做到毅然拋開一切,瀟灑地離開,其實,我和很多身邊的人一樣,我也向往房子、向往汽車、向往財富,我也是一個世俗的人,只是……
播上許巍的《藍蓮花》,我又開始整理行李……
2006年12月1日,我把公寓的鑰匙交給了我的一個朋友,和完全不會講英文的一個多年死黨“美術”背上背包,帶著僅有的兩萬一千元人民幣和一個不知道能帶給我什麽的間隔年主題,開始了我遲到了三年卻僅有三個月的迷你“間隔年”征途,目的地是印度和西藏。
殊不知,這一走便是13個月,也不知,路上居然會如此地精彩……
來到澳門
間隔年的目的地是印度,可是我們的首發站是澳門.到澳門是因為澳門有廉價機票飛往泰國曼谷,而之所以要去泰國,是因為我的朋友“美術”沒有去過,而泰國曼谷有廉價機票飛往印度.我覺得在到印度做義工之前的確還有時間可以閑逛一下,更重要的是,機票很便宜!澳門-曼谷-加爾各答的機票加起來比從廣州直飛加爾各答的機票還要便宜.
澳門和香港這兩個特別行政區,離廣州只有幾個小時的車程,而我一直都沒有機會去,並非沒有興趣,只是要麽因為要辦理什麽港澳通行證,要麽覺得那裏消費太高,要麽因為自己太懶…其實只要想去,這些都不成理由,只是有時候覺得人很奇怪,總喜歡將自己的目光放在遙遠的地方,身邊的地方反而提不起興趣.
有了泰國的簽證和澳門飛往曼谷的機票,中國公民可以無需辦理港澳通行證入境澳門,算是過境.
從廣州坐直達澳門葡京酒店的班車,到了珠海拱北關口下車步行過關.過關一切順利,好關人員連我們的機票都不看便在護照上用力地蓋了入境章,似乎在催促我們趕快過關好讓後面排著長龍地隊伍可以稍微往前移動一點點.
過了關,我們居然找不到我們的車子,問了車站的人,說車已經開走了.可能因為我們是用護照過關,需要填表格花了時間,估計司機見人上得差不多沒有點人數就離開了,又或者司機想等我們可是基於乘客的壓力便開走了.總之,我們被放了鴿子.
天已黑了.看看地圖,關口離市中心其實只有幾公裏的距離.和美術兩個人決定步行去找旅館,一來因為我們沒有澳門幣(當地人還管它叫葡幣)坐不了車,二來可能是我們都有一種到了一個新地方的莫名其妙的亢奮.
晚上大約八九點鐘,我們順利地入住到了新華大旅館---一家朋友介紹的廉價旅館,雙人房只要90澳門元(人民幣和澳門元當時基本等價),這個價格對我這種窮人來說不能算便宜,但這裏是澳門,這個價位已經足夠讓我在那些告訴我澳門的房間一個晚上要四五百元的朋友炫耀一番了.
和美術到面館吃了一碟12元的拌面,完全沒有飽感,似乎在提醒我這裏是澳門,猶豫了許久思考是否要再叫多一碟,可是總覺得花12元買一小碟拌面實在不劃算,後來還是沒有點,安慰自己回去睡覺,說睡前不能進食過多.
和美術回到房間,兩個人因為背著包走了幾公裏路,身體的確也累了.洗了澡躺在床上,發現我們房間是樓頂層,屋頂的天花板有一塊是用玻璃蓋著的,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感覺甚是安逸!
閉上眼睛,不知什麽時候就睡著了…
來澳門之前,我對其所知甚少,聖保羅教堂遺址應該是我唯一知道的地方
大三巴博物館內部
在大三巴博物館內部看到了耶穌像,當時我並不知道mother teresa,更不知道原來在澳門就要一個mother house的分支機構,當時能夠想到的就是印度那家我現在已經忘記了名字的預防艾滋病組織.
我便是我入住的新華大旅館,從住進來的那天起,我並不知道它有我要找的東西...
尋找伊莎貝拉
《伊莎貝拉》是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是香港的新生代導演彭浩翔的作品.得知《伊莎貝拉》拍攝地是澳門的時候便很自然地對澳門產生過憧憬.至少,我想像中的澳門,或多或少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影響.
由於在澳門沒有任何的旅行計劃,於是便奇妙地產生出尋找《伊莎貝拉》電影場景的想法.比如說電影裏頭那對父女聊天的雨中燈塔,又比如澳門的郊區景色…
於是來到澳門的第二天早上,當陽光透過那塊天花板玻璃照到床上,我們決定起床,尋找《伊莎貝拉》的足跡…
街道旁邊一個小門進去,經過一條狹長的樓梯通往二樓,便是新華大旅館.我們出去的時候便要通過這狹長的樓梯走到一樓,不料到了樓下,便看到墻上貼著《伊莎貝拉》的電影海報.我覺得十分有意思,可是不明白為何有電影海報貼著這個地方.旅館裏面又沒有看電影的地方.
這張海報我已經看了無數遍,至少,每次要播放這部電影的DVD時都得瞟一眼.海報裏面是女主角走上一條長長的樓梯…等等,樓梯?!莫非…不可能…可是…
我看看海報,又回頭看看樓梯,又看看海報…我和美術相對而笑.我們入住的新華大旅館居然便是《伊莎貝拉》海報的拍攝地…
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在後來的路途中,發覺很多時候,很多東西就會以很不可思議的方式發生在你的身上,似乎在提醒你上帝的存在…
既然如此巧合地住在《伊莎貝拉》的地方了,反而覺得今天要不要去“尋找伊莎貝拉”已經不重要了.那麽,我們應該去哪裏呢?
當我有這個想法的時候,突然感到一身的輕松,意識到了我不用再為今天的計劃而生活,我的計劃都可以隨意改變,只要我喜歡.從常規的城市上班生活走出來,突然聞到了自由的氣息…
我和美術大步踏出旅館,我們的計劃是:先找個便宜的地方吃早餐.
伊莎貝拉電影海報
新華大旅館的樓梯,伊莎貝拉的電影海報就是從這個角度拍的吧
旅館樓梯旁墻上貼著伊莎貝拉的電影海報
門商務旅遊中心大樓,建築風格服滿殖民色彩
澳門的房價
新華大旅館90澳門幣的雙人間內部一角
澳氹大橋.原來這裏不給人步行上去的,後來差點給警察罰款
氹仔一景
大三巴前的商業步行街
在舊城區
媽祖閣,這裏的文化底蘊與內地一脈相承,有時候反倒讓人感覺無趣.
澳門給我的感覺並不特別,除了很多頗具殖民色彩的建築外,我並沒有感覺到很大的文化沖擊。我想,人可能都是有根的,不管是什麽的強權政策或者是文化侵略,人都將屬於自己文化的東西保留了下來。這個可能註定了我想在澳門感受葡萄牙文化的念頭從開始就是一個錯誤吧。
我們因為買好了機票,只能在澳門停留4天的時間,而4天很快就過去了,好像什麽事情都沒有做,連葡京大酒店也沒有去過。在澳門,這個以博彩業為經濟支柱,有 “東方蒙地卡羅”之稱的世界級賭城,我絲毫沒有感覺到任何賭博的氣息,留給我的是充滿浪漫色彩的新華大旅館依莎貝拉海報和大三巴的露天交響樂。
離開澳門的前一天下午,大三巴廣場前面架起了一個表演台,說是澳門青年音樂協會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交響音樂會---晚上開始,免費的。於是與美術奢侈地買了葡萄牙產的葡萄酒,如小時候農村看雜技表演一樣一早趕到現場占好位置。
我第一次來到澳門,碰上一年一度短短幾個小時的音樂會,當想到幾率的時候總叫人感動!
明天走了,當是大三巴的音樂在為我們送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