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博物館的門票是10HKD,剛好有個影藏歲月的展覽所以加多10HKD也看了。但是個人不是很喜歡單純的舊照片,估計外國人比較感興趣。。匆匆看完影藏歲月,就開始真正地遊覽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為香港居民及遊客介紹香港的歷史,展覽內容包括香港及南中國一帶的考古發現、珍貴文物及資料等;涵蓋自然生態、民間風俗及歷史發展,向參觀者呈現香港四億年來的自然生態環境及歷史故事。博物館總樓面面積18,500平方米,常設展廳占地7000平方米,並經常舉辦包括香港掌故等主題展覽。故事從四億年前開始講起。。 1842年開埠前,生活在本區的住民既有從事農耕的陸上居民;亦有從事漁業的漁民。由於早期的香港漁民多居住在艇上,故又被稱之為「水上人」。但近三十年,香港急劇發展,沿岸大事填海,很多漁民都遷上陸地居住,加上工商業發展吸引了不少漁民在岸上工作,他們舊有的生活方式已逐漸消失。本展覽通過早期漁民的聚居,風俗,宗教崇拜及服飾各主題,重現香港漁民生活面貌。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本港漁船多以木制。為防止船身黴爛,漁民要經常進行燂船的工作。漁民首先把船只固定在淺灘上,用淡水洗凈船身、清除船底的蠔殼等雜物後,再用禾草或幹竹枝紮成火把,將船身各部位煙薰一遍,使船身的水份受熱而幹,然後再塗上桐油。早期的魚網是用青麻或黃麻制成。漁民每次出海打魚後,會用淡水沖洗魚網,再掛在棚架上曬幹。為使漁網更為耐用,每隔數月至一年,便用鴨蛋白塗染魚網,再將漁網烘幹,幹涸後的鴨蛋白會使魚網變得堅硬。現在的魚網已由尼龍制成,較麻網更為堅固耐用。早期的盛魚容器亦多用竹或木為材料,現已改用塑膠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