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漁村,香港最後的水上人家。也許去大澳看到棚屋,總覺得是一種特色風情,但是又有多少人會看到棚屋的落舊,感受到棚屋的蒼白。大澳漁村,一段歷史的開啟。 香港大澳的滿目滄桑,總是讓人噓唏不已。大澳的漁村棚屋,與同居住在裏面的老漁民一樣,總有帶一種滄桑感,大澳不僅只是一個香港小漁村過去的縮影,而是記錄了許多的即將從現實中消失的歷史,如果這些看似破舊的建築物消失了,留在文字上的歷史將會是多麽的蒼白? 台灣才女張艾嘉編過一部電影《三個夏天》,就是在大澳拍攝的,當年女主角“半尺”妹妹要離開大澳的時候,就有一種就有許多的牽掛,又有想離開這個偏僻漁村,去闖蕩外面的世界,卻又對過去的生活依依不舍。現在的大澳也是如此,本地年輕人都去了香港市區,留下的都是不願離去的老人。 島上的學校多半都是跟宗教有關,島上有一個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是大嶼山寶蓮寺在1977年資助開辦的,筏可就是寶蓮寺的第二代方丈法號。隨著年輕人的離開,大澳的學校因為招生不足,基本上已經停辦。天主堂邊上的永助學校,在2003年8月就停辦了,大澳漁村還有一個大澳公立學校,早在1999年8月就已停辦了,留下的這些學校的舊址,成為了一個永久的紀念了。
其實,外面的人也對大澳有種揮之不去的情節,除了大澳的棚屋,還有許多的古老的遺址。 大澳島上有著許多的古廟,在漁村的中心廣場上,就有關帝古廟和天後古廟。這兩個廟宇一左一右緊挨著,關帝古廟修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後來經過多次維修,現在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廟內供奉著主神關帝,兩側供奉著張仙、周倉、關平和黃靈公,來大澳的遊客,都喜歡到廟裏燒香,祈求保佑。廟內柱子上刻有金粉的隸書對聯,屋頂綴以精致的陶制裝飾,廟宇經過多年的香火熏陶,顯得格外有年代感,盡管是一間小小廟宇,走進去之後,不由得肅然起敬。 在去龍巖寺的路上,有一個破舊的棚屋,上面寫著“鹽工之家”,現在大澳早已不再生產鹽業了,估計也是大澳早期的老建築了,類似這樣的老房子還有很多。 大澳的石仔埗街也是一個遊覽的好去處,街上也有一些小攤點,這條街上有一家茶果店是最出名的。茶果是用糯米粉或者粘米粉制作的,內餡多用豆沙、馬蹄、蘿蔔和肉等,以前是祭祀用的,後來成為珠三角一帶的美味小吃。一直順著海邊的道路,向輪渡碼頭走過去,可以參觀大澳有名的蝦醬廠,買點當地有名的蝦醬。據說李錦記的舊址也在大澳,一直沒找到地方,不知道是否也在大澳的式仔埗。
參觀完大澳舊警署,可以順著原路返回大澳漁村,也可以在石仔埗碼頭坐船返回。在大澳遊覽除了徒步之外,還可以在街上租自行車遊覽,不過有一個必須要嘗試的遊覽方式,就是乘船遊湧,近距離觀看大澳漁村。 在過去的橫水渡的小碼頭,花20港幣買一張船票,等候村民的觀光小艇,帶著遊客沿著大澳河湧,進入到水上棚屋的跟前,可以換一個角度看看這些棚屋。大澳的水上觀光比較規範,很少有內地那種宰客、搶客現象,收費也很便宜,20元港幣還遊完大澳漁村之後,還要去海上轉一圈。 當然坐快艇的速度還是很快,也只能是走馬觀花,沒有時間給遊客慢慢拍照,所以,如果你準備坐船遊覽,一定要事先準備好相機,看到好景色趕緊搶拍幾張。不過,近距離看水上棚屋,完全不同於在岸上的角度,感覺還是很有意思的。 傍晚時分,海鳥歇息在河湧的水泥樁上,看著河湧漸少的遊船和離去的遊客人群,它們似乎感受著大澳今昔的變化,在享受著大澳黃昏片刻的寧靜。大澳,香港這個最後原生漁村,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想象空間,但願大澳以後還能保持它的本色,給人們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
漁民們忙完了一天,紛紛歸家,漁船在海上畫出道道金色的波紋。上車之前,再次回望了漁村,傍晚,大澳的天空也是如此的美好。大澳,就是這樣一個破舊的大澳給予了我們更多香港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