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老包點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面包師傅憑最簡單的材料,在一搓一揉中,創制出無數美味的包點。在這些老好味道,慢慢走進歷史塵土之前,讓我們回味一下它們滋味背後的無窮趣味。 據說,戰後港人對面包仍不大接受,店家於是將用剩的面團,混合砂糖、椰絲等制成餡料,創制出雞尾包。所以,雞尾包其實沒有雞,「雞尾」是指它像「雞尾酒」(Cocktail)一樣,左配右搭而成。 最初的豬仔包比現在的尖,外型似一頭小豬,但一般面包師傅沒時間把它做成豬的模樣,所以演變成現在的樣子。 沒有菠蘿的菠蘿包,因其金黃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而得名。據說因為香港人對傳統的面包不滿足,因此面包店以砂糖、雞蛋、豬油等烘制成脆皮包面,為松軟的包身添上一層香脆的外衣。 由於孕婦多喜歡吃酸姜伴皮蛋,故最傳統的皮蛋酥是有酸姜的。到了六、七十年代,市民口味轉變,傳統的皮蛋酥才漸漸被淘汰,但時至今日,皮蛋酥仍是象征新娘子能開枝散葉。 油炸鬼起源於宋朝,民眾因痛恨秦檜害死嶽飛,故將油條放入油鑊炸熟,取其「落地獄炸之」的意思。 |
雞蛋仔很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