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香港的驕矜與傲嬌,澳門更加平民和親切。上次來澳門的時候,時逢澳門回歸10周年,在大三巴前的廣場上有旅遊推廣活動,不知道是義工還是公職人員對遊人做免費的講解,介紹澳門的發展歷史和主要景點(這次去已經沒有了)。他告訴我們,雖然澳門的博彩業很發達,吸引了很多人來豪賭一擲千金,但是與一海之隔的自由貿易港香港比起來,平民的生活水平實際上要差很多,早些年,貧富差距很明顯。看得出他並非刻意,而是從自己生活的細節悉數回歸之後的各種改變。
在澳門,總是忍不住要去穿越那些未知前路的街巷,漫無目的卻與驚喜不期而遇。在晃動光影裏不斷起落迂回宛轉的小路以及永遠迷路卻意外相見的街巷,都是我的心水,都是我的最愛。這是我愛上澳門的原因。 南方人迷信,信佛、信因果報應。在街角的一株大榕樹的氣根上,供了很多佛像。也許是善男信女們自發擺放的。有尋常的阿姨拎著菜籃子走過,將大包小包的蔬菜肉類放下,在樹邊拜過,然後拎起籃子繼續走。一切都好自然。 在坡子的頂頭,有個紅色的院子,叫結義堂。不知道是不是有特別含義的地方。院子裏雜亂堆放著一些彩旗和破舊的家具,看著,就好像穿越到獅王爭霸之類的武俠片裏。坡腳下,兩個阿姨相遇,隨意的打著招呼。我們在路邊忘情的拍著紅色的街道。 覺得這個粗陋的塗鴉很搞笑,就拍了下來。上面的牌子有介紹,這片地區叫柿山,因為以前遍種柿子樹而得名。而黃墻內的園地是街區坊眾多年來環保綠化的成果,還獲得了1999年澳門綠化比賽的冠軍。歡迎路過的人都進入花園休息,分享街坊們的環保成績。好有愛。 在街邊拍到的小廟。沒有名氣,也不是景點。供奉的正殿在前邊,殿後是這條供香的走廊。 拆了一半的圍墻,上面有殘破的塗鴉畫。好像是春天的綠色播種大地,又好像是漂亮的姑娘出嫁。 兩邊都是賣古董的店鋪。地面是碎石塊鋪成的。走在上面,再看到街邊店鋪裏的古董。時光倒流。(btw:其實當時拍這張照片是因為我專業病作祟,拍一個路邊停車秩序井然的典範示例。) 似乎是在什麽公職機構的門口。所以停了一溜拍綠色的民政總署的小車。 港務局大樓大樓建築位於媽閣山邊,在媽閣街的一段坡道上,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築特色影響的磚石建築。建築物長67.5米寬37米,它建在一由花崗石圍築而成的平台上,建築物除了中央局部為二層高達6.6米外,其它地方都為一層式設計。除了近媽閣山一側外,建築物三周均有寬達4米帶有尖券拱的回廊回繞,這種廊式除了便於觀賞風景外,同時也是建築對本地氣候的反映。 在回廊相交處,其樓頂高度也稍為提高,打破了建築物的強烈水平感,而在其相互垂直的外墻上,則分別開有3個寬1米多由四條細小的圓柱支承的伊斯蘭尖拱,而在回廊的其它墻身上,均開滿寬1.5米的伊斯蘭尖拱窗洞,特別是較長的回廊上,一共連續開有19個具阿拉伯色彩的尖券拱,各尖拱間以三葉飾點綴,加上女兒墻上有節奏雉堞式排列的方尖形裝飾,形成一種強烈的韻律感。建築整體粉刷成黃色,並以白色花紋襯托,它與粗糙的花崗石圍墻在色彩及質感上均形成強烈的對比。大樓內部好像還有人辦公,所以不能隨意參觀。不過漂亮的回廊是拍照片凹造型的好地方! 港務局門口的路上,都有這樣的碎石拼花裝飾紋,好精致!在澳門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著名建築選用的建築材料及裝飾塗料都非常考究,特別是在色調的搭配上常常給人驚喜!前地的路面就是用葡國彩色石材鋪設而成的,那是葡萄牙人不遠萬裏從葡國通過海路運到澳門的,主調為黃、灰、青等,石材被鑲拼成精美的波浪形、太陽花圖案,是觀賞性與裝飾性極強的特色組合,令人賞心悅目! 何東圖書館,坐落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崗頂前地公共圖書館,樓高三層,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樓宇。建築物建於1894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以1.6萬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東爵士在港病逝,其後人按爵士的遺囑將故居及25,000港元購書經費贈予澳門政府,建立一所公共圖書館,建築物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圖書館分為新舊兩個區,舊區的主樓是一個花園式建築,建築的主體色彩是明快大方的鵝黃色,輔之以白色線條作為裝飾,獨特的四坡頂的屋頂上鋪砌著紅色瓦片,看起來有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老樓是以收藏中國的古典文獻書籍而揚名的,其中包括明朝嘉靖年間的文史書籍,許多書籍都已經是珍貴的孤本。穿過環境優美的後花園就來到2005年新建的新樓,它也是澳門最大的圖書樓,裏面收藏的圖書種類眾多,設施先進,來到這裏的人們可以盡情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上次去的時候,不知道這個圖書館可以入內參觀,所以只在門口張望了一下。這次去,不但進去參觀了,順便還上了個洗手間,裝滿了水杯。然後坐在館後的圈椅上蹭了很久的wifi!非常喜歡圖書館這樣中西結合的設計,從正面看,絲毫不影響周圍環境的歷史感,但是背面簡潔的玻璃幕墻設計加上透明的玻璃樓梯,既保證了圖書館的閱讀采光,也很符合知識聚集地的簡潔明快。圖書館的椅子都是紅色的,與黃墻、綠樹相掩映,非常有現代感!!!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才是中西合璧以及現代簡約的典範!!! 鄭家大屋,位於媽閣街側,建築範圍約4000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接的仆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平面為連續不斷的中式坡屋頂,建築高度因房區性質不同而有所分別,仆人房區一般為一層高之硬山式建築,有時也有可上人之平屋頂出現;主房區建築多為兩層高,間中也有達三層者。 上有中式繪畫,為典型傳統中式風格,門廊內墻身上設有神龕,而天花則是西式石膏圖案裝飾。門廊內有花崗石梯級過渡至水平面稍低的主建築群空間。與傳統中國民居不同的是,主建築群各房區之大門入口與大宅入口不在同一方向,它們都面向西北,且都在同一直在線,前面有既寬且長的曬場,曬場中段有另一房門將主次建築分開,前段為仆人房區及外花園,後面為主房區。鄭家大屋裏面的庭院很像江南水鄉那些大戶人家一進一進的院落,只是更加開闊些。 路過了崗頂劇院,上次去的時候,好像劇院也是在維修。這次去進去看了看。劇院一直還在使用,劇場因為有人在彩排,所以不能進入。澳門的建築有一點讓我覺得很疑惑。就是明明是很老的建築了,卻修葺的簇新,外墻的塗料粉刷的很鮮艷(也許是一直保持鮮艷??)但是,卻完全沒有違和感。不像有些城市有些景點,會顯得特別的匠氣和人工。 日落,趕到了澳門博物館,澳門博物館是一個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大炮台山。1998年4月1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由葡萄牙總理古特雷斯(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主持剪彩儀式。舊有的地下小室,是介紹大炮台歷史的長期展覽室。參觀博物館後,遊客可到館外的炮台,那裏地方寬敞,遊客們可以懷著愉快的心情在那裏漫步,俯瞰整個澳門的景我很屌絲的說,因為博物館要收門票,所以從來沒有進去過。但是博物館的外觀我很喜歡,特別是周圍水池的環繞設計。所以其實大炮台本身沒什麽吸引我的,不過上去看看博物館還是不錯的。 走到瘋堂斜巷是偶然的邂逅。當時從燈塔山上下來,信心滿滿的要一路穿越老城區走到金沙去吃自助餐。全憑大致的方向感和手上的地圖來找路。然後某一個瞬間,就走到了瘋堂。直到整個旅行的結束,我回到家,打開度娘,才知道原來瘋堂也是澳門的特色街區之一。當時只是覺得忽然周圍的景致就一瞬間從市井變得藝術起來。瘋堂8號?似乎是。一個小型的藝術展覽區。我們很不解風情的去上洗手間和休息。院子裏與樓裏都沒什麽人。如果這時候能有一份下午茶在這個花園中,該有多好! 這是我自己相當喜歡的一張照片。院子裏似乎是在布展,所以關閉參觀。於是隨手在門口拍了一張照片,瑪麗蓮夢露的畫像似乎有穿越之感。實話實說,我分不清楚澳門那麽多的教堂。它們風格各異,但都非常美麗。 這個應該是大堂的廣場 忘記是什麽教堂了,澳門最奇特的莫過於它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吧,有那些歷史滄桑的古廟,又有巍峨迷人的古老教堂。。。。。澳門!真是一個十分富有趣味的城市。 行程到這裏就到了尾聲,澳門給我的感覺是“滄桑”感,高高的屋脊,被蒼天植被大片濃綠的枝葉掩住了,陽光悠閑地在葉子的縫隙中閃動,狹長的斜巷很幽靜,行人無幾,兩側豎立著西式綠色街燈,街燈肩上搭著吐露芬芳的亞熱帶植物,桃紅色的花瓣兒垂垂的、微微顫動,像巴黎街頭少女的花絲巾,楚楚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