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不是生活狀態,而是一種態度!為了實現在全國各省和直轄市留下足跡的“遠大目標”,糖糖一直用心規劃著自己的行程,也充分的利用每一次出差的機會,有時甚至到了不惜成本、自虐身心的地步,這次的“暴走”澳門之旅,就好好的“痛並快樂”了一把。 本人一家之言:對於澳門,一次不去會有點可惜。 自珠海拱北口岸過關,便是巴士總站,看清路線,搭上公車,大約半小時車程,就能抵達澳門旅遊塔,這也是我此行離關口最遠的景點,由此踏上漫漫“暴走”之路!沿著海邊行走,可遠眺友誼大橋。 遠處可見旅遊塔呀。 初到澳門,有幾點給我的印象特別深:第一,空氣質量相比“魔都”“帝都”自然好上太多;第二,除了景點以外,路上的人好少;第三,全民健身,人人參與,跑步、騎車之人是馬路上的中堅力量!上坡很陡,不太輕松,一段歧途,後又折返。本人方向感直接遭遇挑戰,回家後,果斷入手指南針一枚! 行行走走來到了媽祖閣,媽祖閣的遊人很多,不少信徒焚香祭拜,而我只是四處拍照。 媽閣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是澳門最古老的禪院。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後廟,建於1488年。 媽閣廟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歷除夕和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神誕,香火更甚。四方香客雲集於此上香拜祀、叩首祈福,並舉行豐富多彩的節目助興,這時媽閣廟上紫煙彌漫,一派祥和,這就是澳門八景之一的“媽閣紫煙”的景色。 離開媽祖閣,向北偏東走,穿越老城區,飽覽老建築! 大大的鑄鐵船錨告訴我,這裏是澳門港務局大樓,聽說原是一位意大利人設計的水師廠。 港務局大樓,原稱"摩羅兵營",俗稱水師廠,是一座具印度風格的建築物,由意大利人設計,是當時到澳門當警察的印度人的營地。可駐200多名兵士,還有軍官房間。建築周圍有帶矮柵欄的回廊,回廊墻身開滿伊斯蘭尖頂拱窗洞,並以三葉飾點綴。1905年,該處被改做港務局和水警的辦公地點。現為港務局的辦公大樓。 路窄、坡陡、單行,雖然路邊的人行道很窄,但為了生命財產安全,別圖方便走機動車道。 亞婆井前地原是一處水源,但現在已經成了遊人留影、歇腿的地方,四周的建築緊湊且各異。 這裏是鄭家大屋,在澳葡時期稱文華大屋,為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人少且安靜,可以進去看看,入口處的mm會問你從哪裏來,聲音很好聽! 鄭家大屋代表著清末院落式風格的富商大宅,約建於1881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建築主要是中式構建,處處體現中西結合的建築特點。中式主要表現於屋頂、窗戶等,西式體現在室內天花、門楣式樣等。 此時來到澳門的季節正是時候,花兒正綻放得嬌艷。。。。。 到附近的福隆新街閑逛。這裏又稱為"紅窗門",以整條街道的兩層高建築物紅色門窗為標記,極具特色。福隆新街建築群是澳門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國青樓建築群,是青樓文化的唯一"化石",更是昔日最繁盛的商業中心之一,見證了澳門開埠幾百年的歷史變遷。 本人曾經在人民網圖片事業部工作過一段時間,見到《人民日報》這幾個字還是很有感情的。 民政總署前面的廣場,遊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民政總署大樓(前市政廳大樓)的前身是中式的議事亭,建於1784年,目前的規模是1874年重修時形成的,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一樓的圖書館保存有中國第一份外文(葡文)《蜜蜂華報》。 對於去過意大利的我來說,大三巴牌坊上的雕塑,也只能算是平均水平吧。 來到炮台,看到這個“炮打葡京”。 穿梭於澳門的大街小巷,感受著這獨特的異國風情,心情難以平懷。。。。。。 澳門的過街天橋是一大特色,不寬的小路也常有天橋通過,還配備自動扶梯,這點非常人性化。 松山炮台邊的聯合國辦公地點,看到那面藍色旗幟是我有點激動! 東望洋燈塔是俯瞰澳門的又一高點。 遇見兩只很有愛的貓星人。 這裏是澳門文化局大樓,邊上還有青年活動中心。 這就是在國父紀念館,我找到了能載我回關口的巴士!還是那句話:對於澳門,一次不去會有點可惜,這座城市以它獨特的葡國風情吸引著無數人的來臨,我愛澳門這座城市。說回這次旅程,糖糖花了整整七個小時,片刻不停的走啊走,足跡遍及半個澳門,從最遠的澳門塔一路往回走,在大三巴轉道去東望洋燈塔,最後從國父紀念館搭車回來,途經老城區裏幾乎所有著名景點,拍了不少照片,實在不成攻略,皆是沿途所見,與各位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