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個精彩繽紛的城市,它因其眾多的名勝古跡、宗教建築,既有傳統中國文化色彩,又有濃郁萄國情調,更有精彩多樣的娛樂而聞名於世界,澳門也是個很適合生活的城市,漫步其中,令我身心放松毫無任何壓力。 從上海出發,兩個多小時後到達澳門。下了飛機,根據先前做的功課,準備搭乘N2先回旅館,但是當我們在車站不停地等待突然發現N2是夜間車~~OH MY GOD~~有沒有搞錯,好吧,原來的計劃被打亂了,我們搭不到直接回旅店的巴士,只能換乘路線比較相近的另一輛車。直接到了計劃表之外的”名勝古跡“——媽閣廟。(從澳門機場到媽閣廟前地,一路上沒有碰到任何一個紅綠燈,澳門實在是太神奇了) 媽閣廟算是旅遊書籍上澳門的熱門景點,果真,人聲鼎沸,煙霧繚繞。直接上圖了(本人雖自幼與神神明明緣淺,但仍然覺得對著廟宇拍照不甚尊重,故只是在廟宇周邊抓拍了幾張)澳門四處可見的植物,深紅色的花很漂亮。 我們訂的旅店是位於福隆新街的新華大旅店,即2046和伊莎貝拉的拍攝地點哦~~(鑒於本人深深迷戀王家衛的電影,新華大旅店可謂是促成澳門行的大功臣)從媽閣廟走到福隆新街,一路上的心情很好。周五午後的街道沒什麽人,沿著媽閣斜巷經過了亞婆井前地,有幾個婆婆圍坐在廣場上的桌邊聊天,打工者獨自吃著盒飯,悠然自得又讓人踏實的感覺。 正值學生放學時間,穿著校服的學生三三兩兩地走在街上,擦身而過的片刻,不禁讓我這個混社會者羨慕不已。澳門的歐式建築並非都參照葡式,色彩明亮的風格很多都源於意大利建築師之手。 亞婆井前地角落裏正在“吐”泉水的小女孩,很有趣。 繼續向新華大旅店前行。這條路比想象中的漫長,但一路上的驚喜也比想象中的豐富。經過了鄭家大院(鄭觀應是也),進去溜達了一圈。 鄭家大屋的土地總面積為3,997平方米,鄭家大屋屬嶺南風格民宅。大宅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築組成,並以大內院相連。建築材料以青磚為主,墻基則由花崗石築砌。中式建築特色表現於中式大宅建築格局與屋頂等;而西方特色則表現於古典建築裝飾風格,可見於部分室內天花、門楣窗楣的式樣、檐口線和外墻批蕩等。 澳門的街巷都很窄,因此當地市民的交通工具以助動車居多。在一條小巷轉入另一條小巷之後,終於到了“新馬路”(這條路的全稱很長,在此忽略),馬路一下子變得開闊了不少,金店玉鋪也蜂擁而出,此外這裏也是議事廳前地和民政總署大樓的所在地。 下午2點鐘,終於到了我日思夜盼的“新華大旅店”。由於房源緊張,第一天的房間是沒有陽台的,不過feel也差不了多少啦! 新華大旅店已有100年的歷史,房屋呈木質結構,有人走近房門時,屋內的人都能感覺到地面在震動。房間與房間之間只是簡單用木板隔開,上方則是打通的,換言之:隔壁放音樂這裏就能開party了~~~房屋雖然簡陋,但其中透露出來的氣息卻讓人十分喜愛。 走出旅店,根據前期功課安排:東望洋燈塔---婆仔屋---大炮台----大三巴,四人出發啦。澳門真的是處處有景點,在搭乘去東望洋的巴士之前,我們又去了民政總署大樓。 在南灣大馬路上找到了6號巴士,在得勝斜巷下車,下車後完全沒有了方向感。(澳門的小路彎路多,筆直的馬路很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經常發生)一下就是“突然出現”的東望洋燈塔。 從燈塔旁的天台俯瞰,可以看到山下的澳門風景(照片右邊的新葡京總讓我聯想到菠蘿,不知是處於哪位“高人”之手)三月份的澳門多霧潮濕,如果對欣賞風景要求高的同學還是不要選擇3和4月份。 到了下午4點多,我們繼續向前暴走~~我們左拐右拐,左拐右拐……如同迷宮一般的街道把我們順利送到了大炮台,大炮台真的很大很寬廣,不過也就是大而寬廣了,反而是一路上的街景比較讓人印象深刻。大炮台視野較為遼闊,適合喜歡旅遊攝影的同學前去。 大炮台的東面是東望洋,西面是“大三巴”(這名字實在讓人不喜歡,話說“Saint Paul”怎麽就會被譯為三巴勒~~ 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大炮台邊上能看到大三巴,就當有用的偵查員說“下一站,大三巴”時,只聞其中一位喊道“那不就是大三巴!”其驚訝表情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 下了高台,回到平地上,我們和大三巴平起平坐一下。傍晚時分,三巴側影,三巴有倩影,當然也有彪悍的一面。 廣場之下都是手信店和流行商鋪,暴走了大半天的我們先找了個小食店解決了胃的問題,便又開始了夜遊。插曲一小段:澳門最有名的手信店“JU記餅家”,是多數遊客的必去之處,出來遊玩一次給家人朋友帶些小食可謂“天經地義”。對此類食物無興趣者也不妨入店試吃一下各品種,有的真的做的很不錯哦,也算旅途中的free“茶點”。 早上換了房間,有了陽台的房間真的很不錯啊!留影忙不停…… 早飯是魚片粥加腸粉加咖喱魚丸,要問為何吃那麽多,那是因為……這是在澳門的最後一天了,今日不吃更待何時~~~吃完便在新馬路上乘坐26A到了路環船人街。(澳門的大巴有的是不報站的,我們奇跡般的在“對”的那站及時下車了,好順暢哦) 路環是澳門最南面的離島區,路環村的居民和以往相比已經很少了,但是過去的住房保留了下來。 特別的是這些住房並未列入什麽“歷史保護建築”內,而是很自然地存在在那裏,雖被廢棄但仍未入“博物館”,留有濃濃的人情氣味。 沿著海邊走是“十月初五馬路”,因某韓劇而出名的聖方濟各教堂就在此地(話說,這裏的確有無數不少的韓國遊客) 另一條“計單奴街”,狹窄的小巷卻藏著久遠的故事。 澳門的西式建築像極了小時候搭的積木,色彩明麗又各不相同,我管它們叫做積木房子。 逛啊逛的就到了飯點啦,談到路環的美食當然不能忘記“葡式蛋撻”的鼻祖安德魯。安德魯是在上世紀來澳門工作的英國人,改良了當時傳統的蛋撻,入鄉隨俗起名為“葡式蛋撻”。 路環村一共有三家“安德魯系列”店,除了最早的安德魯餅店之外還有安德魯咖啡店和安德魯咖啡花園。 下午乘坐巴士到了氹仔的官也街,有名的手信街和原來的氹仔村。(下車後先經過了“龍環葡韻”建築博物館,那裏有一大片濕地,聽說過去還是會有白鷺棲居的,後來隨城市的填海工程也就消失了) 這一片的建築風格大多具有葡式風情,看到很多人選擇在這裏拍婚紗照呢。 城市發展遺留下來的“不合時宜”的濕地,在熱鬧都市中的突然出現多多少少都會讓人記起這片土地原來的主人。 氹仔的官也街比想象中的短,聚集了很多葡國餐廳和澳門手信店。 在官也街旁的亭子,建築風格非常獨特,當地人很多活動會在這裏舉行。在官也街附近的“小飛象”吃了次葡國菜,味道清淡,很不錯。 時值下午2:30,應隊內者需求,我們乘坐巴士去了澳門另一個有名的賭場——威尼斯人。威尼斯人與其說是賭場,不如說是一個帶有賭場的巨型shoppiing mall,基本滿足了的需求(PS:威尼斯人等眾多賭場所在地都是澳門的填海區)二樓的shopping mall裏有一條運河,船夫都會很會唱“意大利歌劇”。 威尼斯人裏的shopping mall商鋪風格不一,可以買到上萬的奢侈品,也有幾十元的小東西。隨便逛逛也會不知不覺過了很多時間。旅遊中的驚喜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 晚上回到新華大旅店,晚上的新華旅店也很有feel哦!小插曲:還是那句老話,旅途中的驚喜總是一個接一個,在熱鬧的議事廳前地居然有二樓書店——邊度有書。是一家位居二樓的音樂書店,書店面積不大,都是文學和設計類的書籍。聽著音樂,隨便翻開一本書,讓疲累的雙腳休息了一陣。就這樣度過了在澳門的最後一個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