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熙熙攘攘的拱北口岸每天出入境的人數都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但進入澳門大部分遊客都是直奔賭場和購物地,順帶在大三巴牌坊附近看看澳門的世界遺產,真正能夠把澳門歷史城區認認真真走遍的並不太多。其實,澳門最美的地方不是那些富麗堂皇的賭場,也不是那些流光溢彩的娛樂場所,正是這些靜靜地藏匿於澳門大街小巷的歷史遺跡。每座建築、每條街巷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包含著悲歡離合,蘊藏著冷暖人生…… 澳門拱北口岸 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這個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是現時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西式炮台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歷史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大部分建築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澳門歷史城區是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又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澳門歷史城區凝固的澳門文化,是澳門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見證。去澳門,就應該來到歷史城區,好好觀看一下這些不同風格的古建築,沿著歷史的腳印,細心品味,總有不一樣的感受。 很多人會感到疑惑,澳門的世界遺產包括很多"前地",這個"前地"是什麽意思?一般來說,"前地"是指某個建築前的一塊空地,而且"前地"基本上都有葡萄牙運來的彩石鋪地。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坐落在民政總署總部對面,整個廣場由碎石子鋪成海洋波浪狀,這已經成為澳門的歷史特色。附近道路已辟為行人專用區,周圍有長椅,所以人們都喜歡聚集在這裏憩息休閑。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噴泉,它同時也是這裏的標誌,司機都稱"噴水池"。開埠至今它一直是澳門的市中心,每次來這裏都是熙熙攘攘的,遊客們總喜歡從這裏出發。 澳門前地---議事廳前地 亞婆井前地是位於澳門西望洋山北面的廣場,傳說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呼水池為亞婆井。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這個地方曾經為澳門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亞婆井前地是澳門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澳門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處。澳葡政府為保存此區的文化特色,進行了一系列重修工程,亞婆井前地內的兩株百年老榕樹得以保留,增設古典路燈和將石子路面改鋪大理石等,亞婆井前地及附近建築的歐陸風情得以留下。 澳門前地---亞婆井前地 在亞婆井前地對面就是古色古香的鄭家大屋。它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在澳門的故居。1992年,鄭家大屋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花窗敞廳、牌匾楹聯、月門回廊,在這裏,一切充滿嶺南味、中國味。大宅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築組成,並以大內院相連。建築材料以青磚為主,墻基則由花崗石築砌。目前鄭家大屋向公眾開放的只是大屋結構和硬件部分的修復展示,包括展示鄭觀應生平、史跡及文獻作品的紀念館及文史館等軟件仍未建成。在寸土寸金的澳門,你會驚嘆這座占地3997平方米大宅的寬敞,作為澳門唯一的"榮祿大夫第",它聯結著北京的清政權;作為澳門碩果僅存的清代民宅院落的最佳代表作,它既富嶺南特色,亦隨處流溢西方痕跡。 亞婆井前地對面的鄭家大屋 位於崗頂前地三號的何東圖書館大樓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以前,集資訊、學習、人文、休憩於一身,是當時澳門最具規模的中文公共圖書館,也是港澳地區唯一的園林式圖書館。原主人為官也夫人(Carolina Antonia da Cunha)。其後數易其主,輾轉由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何東爵士逝世後,其後人遵照遺囑把位於崗頂前地三號的故居贈與澳門政府,並捐贈25,000港元購置中文圖書,建立一所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1958年8月1日何東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藏書約三千冊。這裏不單藏書豐富,建築亦非常有特色。三層建築洋溢著濃濃的歐陸風情,前面有拱廊,周圍環繞的是奇花異草,與自然相容,淡淡的青草和花香從窗外幽幽的飄來,令靜讀的人倍感神清氣爽。讀累了,可以稍微起身的,到圖書館的後花園走走,在綠樹盆花之間流連,能消除不少的疲勞,是澳門市民汲取文化糧食的好去處。 澳門崗頂前地的何東圖書館 相比於香港,澳門有一種獨特的異域情調,中西合璧的老街、東方的廟宇、西式的教堂,百年的歷史積澱在建築中一覽無遺。無論是獨自一人還是結伴同行,帶著相機,不斷的走著,不斷的看著,漫步在澳門的歷史城區,感受著澳門濃重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