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老街區很小,值得看的也在這裏,這裏被稱為澳門歷史文化街區。凡是到澳門旅遊的人,都會來此一遊。通常遊覽了這裏就可以說“我到過澳門了”。難怪許多寫澳門遊的博文都說澳門除了看賭場,只需要半天遊覽就足夠了。 澳門的歷史文化老街,基本保持著澳門昔日模樣。這裏有著名的大三巴、有炮台、有老教堂,還有議事廳前地“波浪起伏”的街道,等等。澳門,城市比香港小,樓房也不及香港密集,有許多地方行人都不多,唯獨老街區人流湧動,狹窄的街道上擠滿了遊人。遊覽這一帶老街,半天都不用,有一個時辰就可以了。 澳門的老街區街道很狹窄,但因為車子不多,稍微僻靜點的街道上一點也不擁擠。街道是有坡度的,實地看過後才知道澳門的老街是依照山勢修建的,盡管山的坡度不是很大,但街道明顯向上或者向下傾斜。 澳門老街區有一片廣場,名曰“議事廳前地”,到澳門旅遊的人不可能不去這個廣場。因為除了它的名氣很大,還因為它的位置居中,任何遊人都必須通過這裏遊覽老街區。最特別的是,廣場的地面用兩種不同的地磚鋪設成海洋的波浪,走在上面,真有波浪湧動的感覺。遠處看,廣場好像在起伏動蕩。 到了澳門,街上到處可以看到摩托車。我們剛從香港來,竟然有點不習慣,因為香港很少見到摩托。 老街區有的街道非常狹窄,簡直像商場內的露天通道。也許不讓走車,這樣的小街很像步行街。走在澳門,感覺生活的節奏似乎有意放慢了,行人們也是慢悠悠的走著,完全沒有香港那樣的匆忙景象。 老街的店鋪門面都不大,它們大多只是靜靜地開著門,很有耐心地守株待兔。既很少聽見有叫賣的吆喝聲,也很少看到有店員站在門口兜攬生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盡可隨意溜達,自由觀看。一切都顯得那麽悠然自得。 澳門老街區的標誌性建築物是大三巴,凡是去澳門的遊人沒有不去看看的。我們也順著斜斜的老街往上走去,街的盡頭就是著名的大三巴。遠看,好像為了拍電影搭起來的大牌坊,但不是中國傳統的式樣。究竟是誰搭蓋了這麽一座哥特式的“牌坊”呢? 大三巴前遊人最多,來此留影的遊人也最多。後來才弄清楚,所謂“大三巴”,其實只是“大三巴(原名‘聖保祿’)教堂”殘留的前壁。 大三巴的背面有人工搭建的樓梯上去,站到窗洞前看下面,澳門的老街區遠處是現代的新建築,高大宏偉包圍著老街區。老街區更顯得擁擠狹窄,街道有如羊腸小道。 如此一來,大三巴前的這麽一小塊“廣場”就十分可貴了。 大三巴右側是山,山不高,其上有大炮台,一般遊人都會走上去看看。在進山的入口處有一座雕像,細看乃西人利瑪竇也。意大利學者、傳教士利瑪竇1582年曾到過澳門。利瑪竇對於中華文明十分景仰,一生為中國做出了許多傑出的貢獻。澳門為利瑪竇塑像是在情理之中。 登山可以看到“澳門博物館”,剛好我們去的時候,沒有開館。不然可以進去看看,一定能更多地了解澳門。 雖然沒看成澳門博物館,但參觀了山上的“大炮台”。 大炮台基本保持著舊貌,雖然炮台的功能早已喪失,可作為旅遊景點的價值卻與日俱增。 站在大炮台俯瞰澳門城景最佳,感覺澳門長高了,在新建築區面前,昔日的老街房屋盡皆矮小擁堵。這與我在其他大城市登高看到的感受差不多。 我們走下山,又見大三巴。大三巴側面的狹窄馬路是傾斜下去的。車子來到這裏居然都是快速通過,從這裏看出澳門的交通秩序還是很不錯的。 來到大三巴,很少有不留影的。“到此一遊”,是國人每到一處旅遊的嗜好,但我們卻只留下澳門的街景,正所謂你拍你的我拍我的,澳門給我的印象猶如一棵老樹正綻放出新芽,沒親身見識澳門,就不知道澳門是啥模樣。來澳門後,我很欣賞澳門歷史文化老街區的古老和青春,再見了,澳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