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橋(Clan Jetty)”並非什麽橋梁,而是建於海上的木屋,橋是這裏唯一的交通要道,它將房屋貫穿起來,並與陸地銜接。橋是這種漁民住家的樞紐,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名。 根據「馬來西亞繽紛旅遊指南」裏面的介紹:“姓氏橋”(Pengkalan Weld)位於檳城渡輪碼頭不遠處,住的都是水上人,他們的屋子建在海上,房屋都搭蓋在海上,底部用樁柱支撐,並用木板鋪設成橋?作為村裏的街道與陸地相連,最長的木橋向海延伸約500米,有些則較短,左右建滿了木屋。由於是同姓者同住一橋,所以分有姓王橋、姓林橋、姓周橋、姓陳橋、姓李橋、雜姓橋及姓楊橋,就像中國同姓村的木橋版本,同姓聚居。這些橋民的祖籍大多數是福建同安縣,除了姓郭橋來自惠安縣。 據記載,十九世紀中期歐洲人來檳榔嶼後,華人的角色有了變化。隨著商業法律與契約制度的輸入,一部分華人成為最能適應市場經濟的“商人”。這期間大部分華人不是以與傳統告別的姿態走入近代市場經濟的,相反,他們守住了中華文化中能夠帶來溫暖與和諧的種種根性,並延綿至今。在檳榔嶼大噸位港口時代未到來之前,姓氏橋承擔著處理貨物吞吐的重任,成為國際資本主義商貿體系的前沿端口。帶有姓氏特點“碼頭運輸公司”在擴大勞動力方面,都是從中國故鄉輸入同姓族人,使“公司”保持著故鄉宗族村落的原樣。 這些共有一個姓氏的宗族鄉親,沿著吞吐貨物的棧橋搭建起自己的水上村舍,棧橋於是又成了村中的主街。最前衛的和最傳統的零距離共處,這就是華人先輩們參與全球化的個性化方式。“姓氏橋”記載著南洋華人的祖先在19世紀遠渡檳城,重新紮根及生活的地方。這裏可以看到華人祖先當時努力奮鬥、辛苦保留的建築。 在姓氏橋中,以姓周橋的規模最大,建有70戶住家,居民約千人,橋民原鄉在福建省泉州同安縣杏林社。橋上看起來似乎只有一個走道,其實在走道旁還有一些分叉路,走進去出現在你面前的又是另一道風景。200年的開發,讓橋的結構變得極其復雜,是表面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木板走道相當闊大,左右建滿了木屋,每一間木屋的結構很緊湊,堂屋、竈房、餐廳、臥室,亦有一些小商店,如雜貨店的,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沿著木板徒步到橋的尾端,橋尾有一間褐色的方形小建築,檳城的海岸線映入眼簾,橋下停泊了十多艘小漁船,陸續還有一些從海中趁著夕照回來的。這畫面很有詩意。橋頭大榕樹旁建了一間頗華麗的“朝元宮”,供奉保生大帝。四條青龍盤踞柱上,建築以淺藍、青色與棗紅色為主調。姓周橋社群的凝聚力很強,尤其每年新春初九天公誕,幾乎所有橋民都會動員來大肆慶祝,其共同拜祭的祭品長達數十張桌子,長長的祭品旁還有舞獅、舞龍來助興,煙花炮竹更不能少,它是檳城旅遊重頭慶典節目之一。 “姓氏橋”展現的淳樸風貌,數十年不變,帶有懷舊氣息。經過幾代人的演變,這些氣勢非凡的公司和會館成了今日檳城獨有的文化與建築遺產,不少也開放給遊客參觀,讓人們了解到宗族在華人社區的重要性。 小小橋村寧靜非常。不少住戶敞開大門,幾位阿嬤赤足坐在自家門前乘涼。對我們這群觀光客早已習以為常,每每我們舉起鏡頭為他們拍照時,他們都會很配合,臉上露出微笑。是的,這裏的橋民依然保持著如昔日的生活作息,海上人家的豪爽和熱情依然可以從他們身上散發出來。 到檳城旅遊,當看到檳城的姓氏橋時,不管怎樣,你也會想知道和了解一下,究竟這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姓氏橋”也曾多次面對被拆的危機,最後在村民抗議聲中被中止。現在“姓氏橋”變得特別珍貴,因此都列入世界遺產範圍內,以更完善的制度好好保存下來。 【Toplanit.com出遊提示】 位置在檳城碼頭以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