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鴿笭 日期:每年農歷二月底開始,依各鄉鎮舉辦時間不同,約於四月中結束
地點:七股區、北門區、鹽水區、學甲區
「笭」為白木及竹子制成,在比賽時,兩個村莊訂好相同數量及重量,綁在鴿子尾部並背回,為期至少一個月。其中學甲區采用的方式為拋擲式,在一次一次加重笭重量後,直至鴿子飛不動為止,即可分勝負。這項已有百年歷史的活動由來眾說紛紜,其一為交通不便的早期,各軍營間經常利用信鴿傳遞訊息,鄭成功的部隊到了鹽水屯田墾殖時,由於沒有戰爭以致無軍令可傳,軍人們則利用信鴿傳送尋寶訊息,甚至利用竹筒制成哨子插在信鴿尾部,當信鴿飛上天,空氣對流讓竹哨發出聲響;另外則是由中國福建流傳過來,為農民們農閑時的休閑活動.
新化鬥蟋蟀
日期:每年國歷七~八月間
地點:新化區-豐榮裏
「鬥蟋蟀」在早期是宮廷及富有人家用來打發時間的休閑活動,延伸到後來普及至農村社會及一般民眾,其中又以與廟會活動同時舉辦最令民眾熱衷,「鬥蟋蟀」流傳至今,全台大概僅剩台南新化的豐榮裏仍保有這項傳統競賽,自民國74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由當時的豐榮裏裏長發起,每年暑期配合保生大帝開基慶典展開,參賽者從小區內的青少年到台南其它鄉鎮,甚至高雄地區也有人帶著自己飼養的蟋蟀前往一較高下,在民俗競賽中最有歷史也最有制度,其規模由最初的幾百只到上千只,而這項競賽也曾獲美國ABC廣播公司前往采訪。
【學甲香】慈濟宮上白礁
日期:上白礁-每年農歷三月十一日/學甲香-四年一科
地點:學甲區-慈濟宮 地圖
民間傳說「上白礁」源於清朝,學甲鄉民每年農歷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誕辰,為趕上神誕都得提前渡海回到福建泉州白礁的慈濟宮謁祖,當時便將祭典日期改為農歷三月十一,到了日據時期受限兩岸往來的規定,逐漸改為在當年登陸之處隔海謁祖,不過當時上白礁祭典非固定舉行,直至廿世紀後半才漸漸改為年年舉行。而除了固定舉行的上白礁之外,慈濟宮也會不定期舉行刈香活動,又稱「學甲香」,並於光復後轉變為四年一次,為期三天,是「南瀛五大香」之一;不同於其它四大香,唯一維持人力扛擡、裝閣主題多樣化、龍頭鳳尾蜈蚣等是學甲香的三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