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對我一直是屬於歌詞裏的城市。為了開拓大陸自由行市場,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自今年7月份起推出超值“樂台北FunTaipei”自由行優惠專案。 7月3日至5日,應台北市政府旅遊傳播局之邀,我有幸參加了台北自由行踩線團,並享受了三天的台北“自由行”之旅。
書香打底的台北
初到台北,感覺舊舊的,還有滿眼的摩托車,每當綠燈亮起,便會瞬間從身邊呼嘯而過。當得知我們中的旅遊達人要在台北待15天,我不置可否,可當我用雙腳在台北暴走了三天之後,我覺得15天可能還不夠。改變是從一個圖書館開始的。
到台北的第一天,首站便是到榮獲全球十大最美圖書館殊榮的北投圖書館參觀。身處北投公園的北投圖書館,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而是一棟遠看不顯眼、走近卻令人眼睛一亮的大型樹屋。這個鉆石級的綠建築,不僅到處體現著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廢棄物的綠色理念,還給人一種“長”在這裏的感覺,從不同角度看,會發現不同的美,成了台北一個新興的觀光景點。
走進館內,整個建築都以實木與大型落地窗構成,一、二樓延伸出去的閱讀平台,映著遠處山景,享受著迎面而來的徐徐微風,閱讀的氣氛充滿自然野趣。館內一排排供人閱讀的桌子上,每人面前都有一盞小台燈,在這裏看書,明亮、舒適而愜意。
圖書館的負責人告訴我們,遊客也可以到這裏來看書,只是不能像台北市民一樣借書。北投圖書館目前約有2萬冊的藏書,借閱量高達1萬5千冊,等於只剩下 25%的書。為了解決市民讀書問題,北投圖書館隸屬的台北市立圖書館現在都通過館際合作的方式,提供預約服務,市民只要提出預約申請,就可以在居住地最近的分館取書,提供閱讀無界限的免費服務。
台北人愛看書,這印象不只來自北投圖書館,還有我造訪的另一個讀書人朝聖地——誠品書屋。誠品書屋被稱為台北文化地標的典型代表,由於時間關系,我只到了位於信義區的誠品旗艦店。到書店時已是晚上九點半,周圍的大商場均已打烊,唯有誠品燈火依然閃亮。
走進書店,你立刻就有了閱讀的心情,書架上的書伸手可及,或站或坐,隨你高興,捧著一本書席地而坐的人隨處可見。讀累了,誠品有自己專屬的咖啡廳,可以一邊翻看自己心儀的書籍,一邊品嘗香濃的咖啡。這時的誠品,已不再只是購書地點,而成了可以悠然流連的書香世界。
由書香打過底子,台北一下變得生動起來,平凡中的精致和角落中的小資俯拾皆是,台北的角角落落都散發著只屬於台北的文化氣味。我們居住的Home Hotel酒店,距離地標性的台北101大廈只有兩分鐘的步行路程,酒店以“家”為原創理念,大堂設有吧台,還有一個純藝術的展示空間,每一層電梯間都有用中英文木條精心拼出的文字,我住的8層寫的是富蘭克林的一句名言:“一間房子若是沒有能給予身心的糧食和溫暖,便稱不上是一個家。”房間內舒適的布局、用牛皮做的小匣子、帶有彩繪的水杯——這一切都讓我以最貼近的距離體驗到台灣的創新與品位。
舌尖上的台北
從台北歸來,我有三日食之不知飯味,與每次出國旅遊回來都恨不得下飛機直奔四川火鍋店大相徑庭。美食,很少有城市能如同台北一般包羅萬象。各式各樣的料理,令人放松的夜市小吃,遍布街頭的咖啡店,三天裏,我們也細細品味著多彩多姿的飲食台北。
到台北的第一餐,是享受王品台塑牛排。王品台塑牛排是中國台灣知名企業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先生招待貴賓的名菜,不僅分量足,牛肉也柔軟嫩滑,牛筋爽口入味,是我吃過的最合口味、最好吃的牛排。
據說,牛排的誕生源於一個溫暖的親情故事。王永慶先生雖然經常出席各種宴會,卻不習慣血淋淋的牛排,於是王太太和主廚精心研制出一道全熟牛排,雖然全熟卻鮮嫩多汁。這道牛排馬上得到王董事長的喜愛,久而久之也成了台塑集團招待貴賓的一道代表菜品。
牛排這麽好吃也有秘訣,執著於對美味的嚴格定義,王品經過精心研究後發現,一頭牛只有第六至第八對肋骨,經72種中西香料腌浸2天2夜,在250℃烤箱烘烤半小時,才能保持100%鮮嫩度、獨具中國口味的牛排,因此,一頭牛只能供應六客王品台塑牛排,而每兩位台灣人中就有一位是王品餐飲集團的客人。
鼎泰豐,1993年被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世界十大美食餐廳之一”,是享譽世界的台灣小籠包專賣店,很多遊客到台灣必到鼎泰豐,只為一嘗小籠包的美味,我們也有幸嘗到了。小籠包一上桌,大家的第一反應不是吃,而是拿出手機、相機各種家夥什兒一陣狂拍。用筷子把小籠包輕輕撚起,咬一小口讓湯汁流到小勺裏,汁豐味美,皮薄餡多,回味無窮。
據說,鼎泰豐的小籠包選材十分嚴謹,小籠包用的肉餡一律采用新鮮豬肉,蝦餃、蟹黃小籠包等皆采用活蝦活蟹,以保證肉質鮮嫩。使用的面粉也都是特制的專用面粉。鼎泰豐不但對產品的制作有近乎完美的要求,每道菜品還力求有一定的審美品位,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濃濃的飲食文化。
每到一處,遊客最想吃的就是當地菜。位於目前世界第二高樓 101大樓85層欣葉101食坊,便是台北聲名遠揚的台灣本味菜,也是第一家將台灣筵席菜融入台菜的餐廳,目前已推出了300道台菜料理。在台北市政府於這裏舉辦的歡迎晚宴上,我第一次吃到烏魚子,印象不錯,烏魚子片得非常薄,說明刀工很紮實。即使同樣的菜,在這裏也能吃出不同了。有一道點心,每個都被做成心型,秀色可餐,如果不看菜單上寫的香烤鳳梨酥,吃過後很難說出是什麽美味。
到了夜晚,冷清的大街轉個街角就是另一番熱鬧景象的,必是台灣小吃聚集地。所謂小吃,指的是100元新台幣約合22元人民幣以內的各式美食。從魚丸、臭豆腐、魯肉飯、蚵仔煎、雞排、珍珠奶茶、豆花,到鹵味、棺材板、藥燉排骨、虱目魚湯……集合大江南北,應有盡有,小吃已成了台北美食最大的特色。
文化穿越的台北
台北三天,藏有60多萬件稀世珍寶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因電影《艋舺》而名聲鵲起的剝皮寮老街和龍山寺、花博公園內的台北世博館與未來館,讓我經歷了一次從古至今至未來的文化穿越。
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並不是古跡,裏面的寶貝卻個個價值連城。除最著名的玉器“翠玉白菜”“肉形石”、青銅器毛公鼎、蜜餞大小的橄欖船等固定展出外,字畫則三個月換一次,我們的參觀時間只有一個上午,只能忍痛割愛,僅看了青銅器和瓷器兩個館。
青銅器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最有名的莫過於毛公鼎。在中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另一件則是銘文最多的毛公鼎。它的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卻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2800多年前毛公輔佐周宣王,後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
青銅器館還有一件看起來像蒸鍋的寶物,據說這是王莽時代的一個量器,以它作為全國各地稱量五谷等容器的標準,以青銅鑄造,以示傳之久遠,並定名為“嘉量”。現在全世界只有兩個這樣的“鍋”,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台北。
汝窯是冠絕古今的中國瓷器名窯,目前全世界僅存70多件,一件宋代汝窯杯就可以蓋一座台北故宮,而台北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據傳說,曾有工匠問宋徽宗,汝瓷應燒成何種顏色,徽宗不語,一指天。眾人望天,恰好雨過天晴,從此,“雨過天晴雲過處”的天青色就成了汝窯追求的目標。印象最深的是一只蓮花溫碗,造型典雅,釉色溫柔不透明,在傳世不多的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還舍不得與珍寶們說再見,我們已被帶到了位於萬華區的剝皮寮。剝皮寮不僅聽起來異樣,來歷也眾說紛紜。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清朝時期由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如今的剝皮寮,已被台北市作為老街區收藏起來,時光的打磨使這些建築斑駁頹然,一派古舊氣息,令人想起台北的舊日風華。轄區內的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並祀媽祖、關公等,是一個多教合一的聖地。寺廟內香客如雲,香火興旺,置身於此,恍如隔世。
如果說此前我們看到的只是台北的前世與今生,那麽花博公園內的未來館則讓我們感受到了台北的活力與激情,這個“人+植物=未來”的展館,是一個鉆石級的綠建築,也是一座集合台灣不同地理環境下植物的縮影。在這裏,不僅能感受到尖端的藝術創意與科技實力最大規模的交相呼應,還可以看到人與植物和諧共生的真實展現,許台北一個更好的未來。
該走了,翻開旅遊寶典,自己要去的地方還有陽明山、西門町、淡水老街、九分……不過,遺憾永遠是旅行的代名詞,而每一次的遺憾都是下一次抵達的最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