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鎮在台北近郊,一個小時就可以到。在三十年前挖不到煤的時候,這裏只剩下大概兩三百戶人家,都只有老太太、老先生住在這兒。這個村子在山谷裏面,還被一條叫做基隆河的河孤立起來,是一個孤立的小村子。村裏有兩家面店,當這個煤礦小村有三千個人的時候,這兩家面店就存在了,到它只剩下兩三百人的時候,它們也繼續存在著。一家叫做阿蝦,一家叫做大面發,兩家小吃店很好玩,禮拜一都固定不營業。營業只是從禮拜二到禮拜天,從早上六點到晚上七點。他們之間,我常常形容,有點像台灣的兩個政黨,一個是民進黨,一個是國民黨,互不往來,也不講話。 到禮拜一,這兩戶人家坐各自的出租車,到另外一個小鎮去買菜。他們有一個特色,就是去同樣一家菜攤,同一家面攤,同一家豬肉攤,同一家海鮮店,去買他們要的東西,所以買的東西也完全一樣。唯一的不一樣,就是坐自己的出租車去。我開玩笑對他們說,這30年來,如果你們兩個一起坐的士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買東西,買回來,光是省下的錢,就可以夠你們蓋新房子了,可是兩家還是不往來。 到了最近幾年,兩家情勢有些轉變,其中一家面攤生意越來越壞,可能是因為這家面攤有一個先生比較喜歡喝酒,所以網絡上就有人批評他,說他心地不太好,網絡上也有人批評說,這家店比較不好吃,於是這兩家店就形成了一個局面:到了晚上六點的時候,只剩下一家店還在營業,另外一家店鐵門就拉下來。 我個人認為不能讓“一攤獨大”,就想辦法讓大家多吃另一家攤子的面,所以當時就在台灣發起一個運動叫搶救(阿蝦)運動,怕這裏變成只剩下一攤。 發起這個運動是在四五年前,可是沒想到我的這個計劃不用自己操心,不到三年,有一個東西改變了這個村子。什麽東西呢?貓來了。貓怎麽來的?原來這個村子以前有兩戶人家,各自養了二十幾只貓,後來漸漸就有了一百多只貓,所以大家就把這裏稱為貓村。 貓村的名字一出現,馬上就轟動了。以前,九份和淡水是大陸來的遊客一定去旅行的地方,現在大家反而想去貓村。我有一次帶60個女孩子、高中生去做鐵道旅行,安排了好幾個小鎮,可是她們的老師就跟我說,劉老師,你只要帶她們到貓村,其它地方都不去也沒關系,我說為什麽,因為她們只想看貓,其它不要,女孩子都愛看貓。 有一次,我在台灣東吳大學有一個演講,大概一百多個中文系的同學來聽,我就問他們去過貓村的請舉手,80%都舉手,你就知道這個地方有多熱門。熱門到這兩家面店沒有一家倒掉,接下來有很多家面店在這裏冒出來。 更有意思的是,台灣有家鐵路公司,在貓村這個小鎮,有一個鐵道員,本來要退休的,結果沒想到因為貓出名了,很多遊客來。這個鐵道員以前中午就開始睡覺,現在中午特別忙。因為很多人都來這邊買車票,進進出出,所以害他退休晚年睡不了一個好覺。他應該是全世界對貓最反感的人了。 台鐵還把一些小小的空間,拿來也開了一家面店,叫喵喵美食坊。可是這個美食坊不賣給貓吃,賣涼面拉面,給遊客吃。到底這個貓村,一百多只貓會帶來什麽樣的情形?去了你會看到,貓村所有的房子,都會有畫的貓。在這裏,一百只貓,幾乎每一只貓都有編號,大家幫它們取名字。不只是編號取名字,網絡上還會討論,這一只貓喜歡吃什麽樣的罐頭,你明天來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帶這個罐頭給它。或者有人跑來這裏,看到這個小店,就走進去,買一些食物然後跟老板說,你繼續幫我餵給它吃。很多人會買貓的飼料,或者把錢投註在這裏,希望有人來照顧這些貓。很多人到了這裏,還會掉眼淚,貓村在這裏,已經有點像教堂的味道,很多人在這裏,獲得的是心靈的解脫。 以前,一個小鎮慢慢變成觀光旅遊景點,都是因為它美好的風景,或者賣一種很好吃的特產,可是貓村完全是無中生有,它是因為貓在這裏,帶來了大量的觀光人潮。因為照道理講,貓不應該在這裏出現,所以這樣的意外元素,我們現在慢慢將它叫做文化創意產業。 我曾問過60個女生到貓村後有人掉眼淚的原因,她們答是因為她在家裏不能養貓,或者是自己的貓死掉了,她在這裏找到了安慰。其實這也告訴我們,當一個村子裏面有貓存在的時候,表示著旁邊一定有個大都會,這個城市有一種質變,就是這裏的人們休閑生活達到一定階段性後,人們已經不把貓、狗當做寵物了,而是當心靈的伴侶,他可以不結婚,沒有小孩,可是他需要一只貓、一只狗,當他離開這個地球的時候,他會立遺囑,把所有的財產給這只貓或這只狗。 台北附近有一個小鎮,因為有貓,變成一個觀光景點,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 F107 (本文作者為台灣自然生態作家,曾著有《11元的鐵道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