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代周刊》刊載的一篇文章中寫到“認識台灣,應該從台南開始;認識台南,就從老街道鉆探起。這個17世紀便是台灣‘首府’的城市,如今卻保有最多的小鎮風情:老城專屬的古樸、不受拘束的創意妝點、台南人真實生活的點滴……濃烈的情感流動,在老歷史與新世代間,反復對話。”這其中老街道的代表就是神農老街。 藍曬圖,海安路上最知名的公共藝術 在來台南之前,並不知道神農老街,是奔著素有南台灣最美藝術大道的海安路而來。海安路原本已經沒落沈寂多年,因為一群藝術家以藝術改造街道的方式,海安路成為了台南的必到之處。 紅色墻面藝術名為《鐵樹開花》 現在,路的兩側到處可見各種富有創意,新奇有趣的墻體和裝置藝術作品。在海安路的一個岔路口看到一幅墻上的畫作,畫中有一位白發老師傅和轎子的合影,二樓是徒弟們辛勤勞作的場景。好奇這幅畫作的背景,又多往巷子裏走了幾步,不知不覺來到了神農老街。 公共藝術,窗景 神農街,舊稱“北勢街”,1720年的老巷子,與府城台南的歷史息息相關。在清代,這裏是五條港區最重要的通道,繁華一時,直到現在,許多老屋仍然保留了清代及日據初期的外觀和結構,是台南保存最完善的一條老街。 這幅作品就是《永川大轎》,清晰描繪著阿川伯的工作場景,因為有著真實的歷史與故事為背景,顯得更加真摯生動。 巷子不到五米寬,左邊停摩托車這門,到了晚上開門才發現屋內別有乾坤 走進老街,最初覺得古舊安靜,細細品味,發現老宅和每個細小之處都融入了新潮好玩的元素。隨著海安路的藝術創作繁榮,有不少的藝文者也進駐到神農老街,老房子的外觀下包裹著酒吧、咖啡館、異國料理、特色民宿,就如同府城台南一樣,新與舊混合在一起,融匯出新的風情。 十年前藝術家劉國滄將作品《墻的記憶》描繪在墻面上,勾勒出台南人共同的記憶。一度傳出今年九月藍曬圖被拆除的新聞,引起人們的惋惜和遺憾。 出門發現對面還有這可愛的板凳,真是混搭 轉入巷中便是神農老街,轉角處便是畫中永川大轎的真實所在地,永川大轎是整條街最古老的商店,專門制作神轎與佛椅。 永川大轎裏面的工作環境十分簡陋 師傅姓林,正忙碌地工作著 有著上輩手工藝人特有的專註,這一鑿就是四十多年 但一件件精美、質樸的作品就在這裏誕生 這窗花貼的很吸引眼光 窗框上就這麽擱著幾個太極小人,不知誰給畫的表情 小黃鴨軍團 原來是“兩只” 店家門把門臉修飾的都很有意思,窗口上還擺著小盆仙人掌,一點不擔心遊人會拿走 窩居不蝸居 “觀光客,不要拍了,進來喝酒吧” 神農酒館老板發出的深情呼喚 每家門口的收報“箱” 也都很有特點 能感到這裏居民一定很可愛 入夜從旁拐出來第一家,就是這街坊餐館 瞎溜達到毗鄰的另一處街邊,生意好不火爆 這是永川大轎對面那小板凳柵欄後夜晚的景象,才知道台南夜才是生活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