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稱呼蔣介石為老蔣,蔣經國為小蔣,少了些政治的色彩,多了些人情的味道。老蔣退守台灣後,選建了很多“行轅”,桃園縣的大溪慈湖,原名埤尾,蔣介石發現這裏的景致酷似故鄉奉化,故他將生前的行宮和生後的陵園都選在此處。於1959年在此修建「行館」,稱之為“慈湖行館”,並為思念慈母王太夫人,於1962年改名為慈湖,即為思念慈母的意思。1975年、老蔣靈柩暫厝於此,這裏成為慈湖陵寢。蔣經國死後,也奉厝於此,緊鄰慈湖。桃園縣以此為基礎,努力打造兩蔣文化園區,以此吸引大陸客。 匆匆觀完,給人的感覺是比起雄偉的中山陵、壯觀的毛主席紀念堂,慈湖陵寢實在是太簡單、太樸素了,以至到了門口,還有些懷疑,或許是因為暫厝的緣故? 在返回的路上,經過慈湖紀念雕塑公園,從遠處看,密密麻麻的人物雕塑匯聚在一起,好像集會一般,走進一看,原來大都是老蔣的雕塑,且大部分是銅像。銅像中有蔣介石的全身、半身、坐姿、騎馬等的塑像,據說戎裝騎馬銅像被視為雕塑的上乘之作,其比例勻稱,表情生動,是銅像中的極品。園中也有少數孫中山和蔣經國的銅像,來到此,可以感受過去強人政治的特殊時代,是台灣走過強人政治時代的紀念品。整個園區以步道方式串聯銅像的擺放位置,還有庭園造景及小橋流水,顯得相當雅致。據導遊介紹,老蔣退守台灣後,同大陸一樣開始了造神運動,其雕塑安放在學校、機關及公共場所。陳水扁上台後,在去蔣化的背景下,老蔣雕像都被一一撤離。身為國民黨黨籍的桃園縣縣長為打造兩蔣文化區景點,將這些雕像集中匯集於此,已設置152座銅像。 小蔣的陵寢位於大溪鎮福安裏,與慈湖相距約1公裏,原為頭寮賓館,本是存放總統府重要文件、檔案資料及蔣介石重要文件與家譜等一座平淡的四合院,蔣經國逝世後,將頭寮賓館易命名為大溪陵寢。大溪陵寢是一座仿四合院形式的鋼筋混擬土柱梁構造的平房,紅瓦黑墻的外觀,庭院圍繞於陵寢四周,整體格局與慈湖陵寢相似,大溪陵寢正廳擺放著蔣經國靈襯。因時間關系,沒有參觀小蔣陵寢。 在趕赴新竹返程的路上,對老蔣文化區還是有所感觸。兩蔣之所以共同選擇將靈柩放置在一個家鄉山寨版的慈湖,還是割不斷的鄉愁的緣由。雖然他們作為強勢的政治人物,殺戮了無數的誌士仁人,荼毒了無數的百姓,但他們還是一個人,一個難舍鄉愁的人。此時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兩蔣是無數同胞無盡鄉愁的制造者,也是品嘗鄉愁悲苦滋味的受害者…… 兩蔣文化區,藏不住的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