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桃園縣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開發初期這裏種滿了桃樹,每到春天,漫山遍野桃花盛開,因而又有“桃花源”和“桃仔園”的別稱。直到現在,桃樹還是桃園縣的縣樹,桃花還是桃園縣的縣花。 與台北市和台北縣、新竹市和新竹縣的關系不同,雖然也有個桃園市,但比桃園縣低一格,是桃園縣轄市,也是桃園縣治所在地。 大陸居民知道台灣有桃園縣,首先是因為這裏有一個台灣最大的機場,因而成了台灣的重要門戶。其次又因為大陸同胞耳熟能詳的慈湖、大溪都在桃園縣境內。桃園與蔣家有著太密切的關系,蔣介石父子不但生前對桃園喜愛有加,而且身後也把自己的遺體暫時留在了這裏。 拓墾開發的歷史 桃園縣位於台灣西北部,西面靠海之外,分別與台北縣、新竹縣、宜蘭縣相鄰,面積1220.954平方公裏,人口195.6516萬(截至2008年11月)。 今桃園縣所轄區域早期是凱達格蘭平埔族的居住地,主要有南崁、霄裏、龜侖與坑仔等四部落居住於現今之桃園縣範圍。直到漢族入墾後,這一帶才漸有文字紀錄,初稱“虎茅莊”,後期因為墾民在村落周邊遍植桃樹,每當花開時節大地一片粉紅似錦,有如紅霞鋪地,才被改名為“桃仔園”。又因當地溪澗密布,漢人築堡防衛,因此又名“桃澗堡”。除了平埔族之外,泰雅族亦居於今桃園縣區域。 明鄭時期,在北台灣以南崁港為根據地以開屯招佃,它成了台灣北部出入的主要地點。1680年,鄭克塽將陳降於南崁構柵防守。1694年,閩人來開拓南崁,這是史書上最早的漢族進入今桃園縣域的記載。 最早的正式辟地記錄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大規模的開發則在乾隆年間中葉之後,是為台北盆地開墾的延展。在祖國大陸移民開始大量移入之後,閩籍人士多聚於今桃園市與附近沿海地帶,而粵籍人士則聚於靠內陸地區,依籍貫分居,壁壘分明。清雍正四年(1727年),漳州郭天光來台,開拓大園、竹圍至淡水、八裏岔一帶土地。時隔6年,台北、桃園間公路打通,建南崁社學,次年再辟新莊、舊路坑、桃仔園至中壢新路,至此閩人漸自南部北移墾拓。桃園的交通,遂演變為水、陸並重的形態。清乾隆六年(1742年),霄裏大壩開築,將溪流的水道相連結,水利從此初具規模。就這樣,桃園漸漸發展成為功能和體制完整的都市。 日據時期,桃園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並在殖民當局移民政策之下,成為有高度政治意涵的所謂樣板城市。 1945年台灣光復,1950年桃園設縣。桃園縣處於大台北地區邊緣,社會環境的結構改變了桃園縣內的生活型態,也引進了更多新的住民。近年來因經貿蓬勃發展,桃園已順勢發展成為北台灣重要經濟圈的一部分,商機處處。目前共有22個工業區,每年創造約2萬億元新台幣產值。產業分布有基礎工業、傳統工業、高科技及光電產業等,如手提電腦、光儲存、通訊、納米科技、半導體、汽車零部件及染整業等。顯然,桃園已由昔日的魚米之鄉,蛻變為工商大縣。 桃園縣的教育事業也很發達。著名的中央大學就設在這裏。此外還有多所高等院校。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建成,更使桃園的地位大大擡升。 台灣最重要的對外門戶 桃園國際機場的建立,讓桃園成了台灣最重要的對外門戶。 交通便捷是桃園縣具競爭優勢的基礎,也是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的交通網絡主要包括:一機(台灣桃園國際機場)、二港(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即空港和桃園國際港)、三高(中山高速公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二號桃園內環線 )、三快(東西向快速道路、西濱快速道路、高鐵南北快速道路)、 四鐵(高速鐵路、桃園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桃園國際機場捷運、桃園縣輕軌運輸系統 )。而其中廣為大陸同胞所知的則是桃園國際機場。 桃園國際機場位於桃園縣大園鄉,距台北市中心只有40分鐘車程。 桃園國際機場(曾稱中正國際機場)於1979年2月26日首度啟用第一航廈,是當時亞洲最現代化的幾個國際機場之一。2000年7月29日第二航廈正式啟用。目前正在規劃第三航廈。 配合機場捷運線的完工,在台北車站還會提供直掛行李服務,出境旅客可直接在台北車站辦理報到托運行李,相當省時和省力。而且,目前正在興建的機場捷運,預計在2011年部分通車,2012年全線完工,屆時普通車從台北到中壢、每站都停,全程約需68分鐘外,直達車從台北到機場全程只要35分鐘。未來還將改善現有航站大廈客貨運硬軟件設施,不僅提供更完善的設施,還可連帶牽動台灣旅遊觀光事業的發展。 豐富的旅遊資源
桃園縣的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又加上自然風光和交通的優越條件,觀光旅遊業非常發達。 桃園縣官方網站列出的下列表格,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信息。 旅遊景點
文化設施
十大古跡
2007年票選桃園十大伴手禮
其它地方特產
桃園縣的官方網站,還特地介紹縣內景點石門水庫和知名特產龍泉茶、大溪豆幹等。 縣內復興鄉的石門水庫為全台著名的風景區,大壩為水庫為最雄偉的景觀,每逢大雨過後,總有大批雅客來欣賞泄洪的壯觀場面。水庫旁的餐廳所提供的活魚大餐更是吸引遊客的地方。 龍潭鄉的茶園十分密集,產於此地的茶葉就是龍泉茶。龍泉茶茶色優美、茶香芬芳,成為桃園縣的特產之一。 作為禮品送給首批到台灣旅遊的大陸客人的大溪豆幹,是桃園縣大溪鎮的名產。大溪豆幹以棉布一塊塊包紮去除水分之後,鹵煮白豆幹時至少反復經過4次急速冷凍、鹵煮,這樣才能造就傳統的風味,令人回味不絕。大溪豆幹享譽全台,口感紮實中帶點軟嫩。貢生。近150年來,一直是大溪最為豪華顯赫的傳統宅院。因年代久遠,保存完整,也因它在大溪開發史上扮演重要地位,現已列屬台灣二級古跡。 古宅坐落於青翠田野中,紅磚黑瓦與綠野相輝映,十分醒目。宅院由前落的三合院及後落的四合院所組成,前有內外埕及一灣半月形池溏,四周竹林環抱,形成內方外圓的配置。圍墻共有內外兩層,兩側各設門樓一座。內部為木質架構,用材多、雕飾細致精美是古宅最大的特色。而梁間掛滿了傳家訓子的對聯題匾,一派書香門第的風範。此外,在第一進正門門額上高懸“大夫第”橫匾,廳內亦有為數眾多的官銜匾額,埕外則留有兩座石雕旗桿座,使官家宅第的威望展露無遺。 蘆竹五福宮 五福宮位於桃園縣蘆竹鄉五福村虎頭山山麓,為台灣三級古跡,主祀玄壇元帥,也就是財神趙公明。 五福宮創建有300多年的歷史。1661年, 鄭成功征伐台灣北部,駐軍於五福宮現址,營中兵士攜帶玄壇元帥香火而忘記取走,當地民眾於夜間發現此處發出亮光,認為是神明顯靈,而在此處搭建茅廬供民眾瞻拜。1745年才改建為廟宇,稱“玄壇廟”或“元帥廟”。 1867年改稱“五福宮”。1977年改建。廟宇。俗稱嶺頂觀音媽廟,台灣三級古跡。寺內祀奉觀世音菩薩,香火十分興旺。相傳清乾隆七年(1742年),來自廣東的順寂法師(俗名鄧定國)從南海普陀山恭請觀音像渡海來台,在滬尾港(今八裏)登岸,至嶺頂村榕樹下時,觀音托夢欲在此建廟,於是將神像安奉在當地。因嶺頂村位於台北往桃園的縱貫公路旁,乃南北往來大道所經之處,參拜者日眾。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舊路坑莊民張誌榮為酬神恩,獨資興建茅屋以安奉神明,名為三草庵,是為壽山巖觀音寺的前身,從此信徒日增。30年後,駐當地清軍首領召集士紳大戶籌建壽山巖觀音寺,至1797年完工。此後屢有增修。1963年又集資重修後正殿,並增建牌樓、鐘鼓樓、東西廳等,於1970年完工。1986年至1989年在正殿後建淩霄寶殿一座,是最近的一次增建。桃園縣桃園市中正路,主祀開漳聖王,居民習稱為“大廟”,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全台最大的開漳聖王廟,屬台灣三級古跡。 據傳,清初今桃園市一帶常有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當地大墾戶薛啟隆乃倡議建廟,並率先捐田產20甲以為建廟之資。乾隆十年(1745年)草創於桃仔園街莊中心,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建,並正式命名為景福宮。 中國家具博物館 中國家具博物館位於桃園市縣府路,桃園縣立文化中心的地下室,占地約1000平方米,以展示中國傳統家具、桃園大溪的唐木家具和台灣早期家具為主,極富典藏和薪傳的意義。博物館內以獨立的空間,區隔展出中國家具獨特的古典風格,分有庭園與休憩家具類、古畫中的人物家具類等,並采用排列比較的方式展示。台灣早期家具區則以情境展覽方式,將台灣傳統民宅的正廳、寢室、書齋和帳房、竈腳(廚房)兼飯廳、門口埕等格局布置,設計為5個主題單元,還配合館內收藏的其他小型家具,展示台灣古早家居的風格,頗為耐人尋味。桃園大溪唐木家具展示區位在博物館的最內側,展品不多,但足以顯現桃園大溪地區制作傳統家具的卓越技術,從太師椅、神龕、供桌、古董架等祭祀、嫁娶用品中,可見古典雅麗的紋飾、沈穩莊重的造型、流暢的線條雕刻。 此外,大陸讀者所熟知的“小人國”也在桃園縣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