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來船去、人來人往;百年風華、百年基隆。好山好水的基隆,北面臨海、東、西、南三面環山,南半部有基隆河蜿蜒流過,沿海部分多島嶼、岬角和灣澳,平原狹窄,山嶺多起伏,是一個典型的海港山城。由於基隆地處台灣北端海岸,冬季東北季風和夏天的台風帶來大量的雨水,每年大約有兩百天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雨量居全台灣之冠。迷蒙的雨霧中,雨港基隆更增添了幾分美感。
位處台灣咽喉的基隆,十六世紀以來,便是海上強權覬覦的目標,白米甕、大武侖、杠子寮、獅球嶺炮台、法國公墓等遺跡,見證了歷史在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登上海門天險,遠眺基隆港,耳邊傳來貨櫃輪船作業的機械聲,令人頗有撫今追昔之感。
在基隆外海的四個島嶼中,基隆嶼位在基隆港東北方約六公裏處,是一座美麗的火山島,過去的基隆嶼由於屬於軍事管制區,一般民眾無法登島,直到近年來開放觀光,才得以揭開這座島嶼的神秘的面紗,島上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已成為近年來基隆藍色海洋公路中,最熱門的觀光據點。
基隆東北端的另一座島嶼-和平島,過去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大雞籠社」居住的地方,因為是社番屋舍聚集的島嶼,所以舊名叫社寮島。島的北部海岸沿線,在東北季風長年的吹襲和海浪的拍打之下,海蝕平台、豆腐巖、蕈狀巖等等奇巖怪石,構成了珍貴的地形地貌。
來到基隆和平島,你不只可以欣賞大自然鬼斧神雕的功力,回程時您還可以品嘗和平島特有風味水餃,用和平島特產的青苔和海產透抽做的水餃,加上新鮮蔬菜和豬肉,皮薄餡多,吃得到海洋的新鮮滋味。
【臺灣NO1】
位於基隆東南方的暖暖,過去是基隆河航運的終點站,也是通往宜蘭的交通要站,由於附近的物產豐富,除了茶葉、木材、染布的原料大菁之外,還有煤礦與金礦等礦業發展,因此暖暖曾經擁有繁榮的市集和熱鬧的大街,基隆俗諺中的「九萬十八千」,指的就是過去暖暖街上九戶人家有上萬的財產,十八戶人家有上千的財產,正可以反映昔日繁榮的風貌。
隨著基隆港的開港、鐵路的興建,以及基隆河的淤塞,茶、礦的逐漸沒落,暖暖的風華也由絢爛歸於平淡。然而暖暖並未在人文地圖上消失,四年前,一群關心暖暖這個地方的基督徒,發起了「暖暖代誌社區報」,結合社區在地人的力量,藉由文字、圖象來紀錄暖暖的史地、風貌和人情,讓更多的人認識了暖暖這個『好所在』,典藏台灣台灣NO.1單元,特別訪問到「暖暖代誌社區報」的主編曾傳明,談談經營社區報的心路歷程。
暖暖的東勢溪谷,清朝時期曾經是染布的原料大菁植物的產地,昔日先民沿著東勢溪谷種植大菁、采集大菁後、制成藍泥、藍錠,再送到暖暖的港仔口,轉運到艋舺,出口到中國上海、福州等地,是台灣當時出口的大宗貨物之一。隨著化學染料的發明,大菁藍染逐漸沒落,我們的采訪小組深入了位於暖暖山區的大菁農場,在流水淙淙、鳥語花香中,訪問到了世居暖暖,投入染布原料大菁植物復育的農場主人王國緯先生,在他的辛勤努力之下,讓大菁藍染這種即將消失的常規技藝有了新的生命。
北管是大陸北方戲曲的泛稱,約在清朝中葉傳入台灣,在民間俗稱「亂彈」,是歌仔戲興起之前,台灣民間最流行的常規曲藝,也是最正統的酬神戲。基隆,可以說是台灣北管戲曲的發源地,一九六○年代的全盛時期,四大北管社團都曾活躍一時,其中位在暖暖安德宮旁的靈義郡,成立至今一百三十多年,過去經常在民間遊藝和廟會中演出,如今雖然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但在陳添火老師傅教導、周勉女士的努力,以及新一代陳盈惠小姐的傳承之下,暖暖靈義郡有了薪火相傳的契機。 |
【臺灣生命力】
老鷹是基隆的市鳥,他的正式學名叫做黑鳶,當您來到基隆港,向天空仰望,您會發覺老鷹像風中的黑色風箏一般,一只只姿勢優雅地向海平面落下。然而大多數的過客,往往只知道基隆港有老鷹,卻不知道基隆也有個關心老鷹、用一生追尋老鷹的鷹人-沈振中,我們的采訪小組在基隆港外,為我們訪問到了鷹人沈振中,聽他談一談基隆的老鷹。
發現老鷹,是沈振中生活中的偶然,成為老鷹的守護者,卻是他生命的必然。曾經擔任護專老師的沈振中,為了全心觀察老鷹,毅然決然辭去了教職,開始過著儉樸的生活,從最初觀察基隆周遭老鷹的生態,細心的為每一只老鷹命名、鉅細靡遺地記錄老鷹的行為,到展開全台灣老鷹族群的普查、著手「黑鳶二十年」的計畫,是什麽樣的原因讓他如此執著呢?且聽他娓娓道來。
沈振中在長期觀察中,將老鷹的生活哲學融入在自己的生命中,學習老鷹廢物利用的精神、從老鷹身上重新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可以說是到了人鷹合一的境界。基隆是老鷹黃昏晚點名的地方,如果您到基隆來,別忘了在基隆港邊和老鷹打個招呼,每年十二月的基隆老鷹季,您都可以在基隆看到沈振中他孤獨卻依然執著的背影,別忘了給他一個鼓勵。
基隆過去從大武侖到八鬥子共有六個漁港,供應全台各地豐富的魚獲,過去捕魚的漁船和舢舨,大多是木頭制造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機械動力船替換了常規的舢舨,玻璃纖維和鋼鐵替換了木材,成為造船的主要材料,多數的手工造船師父,逐漸的雕零。在基隆的八鬥子,有位駱萬發老師父,他帶領著一群人,將常規手工造船的技術,運用在木造模型船的制作上,在完全不用鐵釘、補土的情況下,用卡榫組合出一艘艘按比例縮小的舢舨和漁船,成為許多遊客回憶兒時的最愛。他們不僅僅查找了事業的第二春,更讓常規造船的技藝得以薪火相傳。 |
|
|
【臺灣文化館】
清朝的基隆移民,大多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漳州和泉州人常因為農田的地界、灌溉渠道發生沖突,鹹豐元年八月,又因為小事引發了大規模的漳泉械鬥,雙方死亡百余人,經過地方仕紳出面平息,收集遺骸合葬,創建了老大公墓,也就是現在的老大公廟。鹹豐四年,漳泉的仕紳為了徹底革除兩方械鬥的陋習,並且超渡抵抗荷蘭、西班牙侵略的烈士,以及在械鬥、渡海和瘟疫中死亡的先民孤魂,沿襲中元風俗,選定農歷七月舉行普渡醮祭,以姓氏宗親區分,輪流主持普渡事宜。
這項舉辦了一百四十多年的中元祭活動,從農歷七月一日開龕門開始,接下來的程序包括開燈、樹燈篙、迎鬥燈等,七月十四日晚間的遊行之後,便舉行八鬥子望海巷的放水燈儀式,接著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位於基隆中正公園主普壇普施孤魂的日子,除了舉行祈安法會之外,還會請來道士跳鐘馗,希望流浪在外的老大公們能夠安分守己。經過一個月的儀式和活動,基隆中元祭在關龕門的典禮中落幕,就在這樣一姓傳過一姓、一代傳過一代的傳承中,中元祭成為基隆每年最大的盛事,在主辦單位的努力之下,這項活動也從過去的民間祭典,逐漸轉變為國際性的活動,讓這個充滿神秘的鬼節增添了幾許嘉年華的活潑氣氛。一系列的儀式持續將近一個月,退出了熱鬧又不失莊嚴的普渡節慶。
中元祭放水燈儀式的地點八鬥子,是基隆最東邊的岬角,背山面海,為一天然條件良好的漁港,每到黃昏時刻,漁船排列在港邊,在夕陽倒映的襯托下,景致迷人,這就是基隆昔日著名的新八景之一-「八鬥夕照」。走進八鬥子,您除了看得到現代化的漁港之外,你還可以見到海底化石的遺跡和咾咕石砌成的古厝,素樸的漁村風貌讓人印象深刻,而全台灣第二大的土地公廟-福清宮,裏面安座著經過清朝皇帝加官進爵的土地公,更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八鬥子因為深澳山脈直逼海岸,內陸山區蘊藏煤礦豐富,曾經是風光一時的重要煤礦產地,台灣的第一口官方煤礦-清國井,就在八鬥子。這座直立式礦坑,極盛時期曾經日產兩百噸煤礦,後因中法戰爭後毀礦,從此埋沒在荒煙蔓草間,直到最近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才得以重現部分原貌。
順著八鬥子海濱公園走上寬廣的景觀平台,三百六十度的視野一覽無遺,向北眺望可以看見像一條鯨魚般橫臥的基隆嶼,面向東您可以欣賞海平線跳躍而出的日出,向西望去可以欣賞美麗的夕照,南邊則可以眺望東北角海岸的灣澳、雄偉的基隆山和燈火點點的九份山城,讓人心曠神怡。
【臺灣最回味】
「沒到廟口吃東西,就不算到過基隆!」這是在基隆廟口流傳的一句話,由此可知廟口是每個到基隆的人一定要去大快朵頤的地方。所謂的「廟口小吃」指的是奠濟宮前的小吃街,從過去的六十多家,到今天的上百家,櫛比鱗次的小吃攤,包羅了本土、東瀛到西洋,每個攤位都有家傳獨到的口味,從海產、面食、肉類到冰品、甜點,種類之多稱得上是全台灣之冠。
從日治時期基隆料理店傳下來的天婦羅,又名甜不辣,以新鮮沙魚漿制做,以大鍋的花生油現炸現賣,嘗起來十分可口,是每個觀光客到基隆的最愛。除了天婦羅之外,基隆廟口另外一個頗負盛名的小吃-鼎邊銼,一樣為人所稱道,用在來米漿以純手工制成的鼎邊趖,添加金針、筍絲、蝦米、肉羹、蝦仁羹、蒜頭酥,等十幾種配料,煮成一碗美味的湯,是融入台灣味的福州小吃,除了邢記之外,廟口的另外一家百年吳家鼎邊趖也是老饕們的最愛之一,每到假日兩家店總是人滿為患,為了讓老饕們在家也能享用,邢記的老板還開發了外帶的包裝,帶回家自己煮,風味一樣好。
一盤金黃色的天婦羅和一碗QQ的鼎邊趖之後,您還可以來杯泡泡冰,冰涼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如果您還不能滿足,基隆廟口口碑不錯的小吃攤還有一口吃香腸、旗魚羹、鰻魚羹、四神湯、鹵豬腳、奶油螃蟹、豆花、珍珠粉圓等等,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
回程時想帶些名產回去送給親朋好友,除了可以到知名的李鵠餅店買純手工做的綠豆凸、鳳梨酥之外,另外一家三代經營的連珍糕餅,堅持以常規手工制作的米食糕點,也是送禮自用兩相宜的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