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灣到淺水灣之間的海邊,有一條非常不錯的海濱徒步棧道,這條路一直沿著深水灣和淺水灣兩個海灣,叫做“麗海堤岸路”,有點像深圳的海邊綠道,這條道猶如其名,幹凈、安靜而且美麗,因為空氣很好,非常多的香港人在這裏跑步。
沿著麗海堤岸路漫步前行,能看到對面山上的海洋公園,著名的海洋公園纜車就是沿著山邊駛過,如果你坐過海洋公園的纜車,你看到的那片美麗的海灣,就是我所徒步的地方。
這條路也是家長帶著孩子來遊玩的理想之地,沒有汽車,沒有灰塵和噪音,只有大海和海風。還有不少外國人帶著小狗在這裏散步。
在海灣的對面有一個小島,叫做熨波洲,以前叫做銀洲,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小島擋住了大海的風浪,使得海灣非常寧靜,波瀾不驚。島上有香港遊艇會(帆船會),很多人來這裏駕駛帆船出海。在這裏徒步,可以近距離觀看水手們在這裏駕駛帆船。
海灣裏還停滿了遊艇和小漁船,非常有香港海島的特色,仿佛就是給人們拍照用的,其實這些船只會在晚上出來打漁,白天都是停泊在海上。
大約徒步不到兩公裏,便見到了一個大海灘,這就是著名的淺水灣。本來這裏是香港的遊泳海灘,因為周邊有不少豪宅,很多旅行團將這裏作為香港的一個旅遊景點。淺水灣海灘的馬路上,停滿了前來參觀的各色旅遊大巴,不少遊客在海灘上拍照。
徒步到這裏,便可以走上海灘邊的馬路上,繼續搭乘上面所說的那些線路的大巴或者小巴,前往赤柱。本來我想徒步走到赤柱的,但是聽說距離還很遠,於是在淺水灣巴士站繼續坐車。
很多大巴可以到達赤柱村的,但是絕大多數遊客都在赤柱廣場下車了,於是我也跟著下來,原來這裏有一個赤柱廣場,站在廣場的最上面,可以俯瞰整個赤柱。在一個露天的咖啡座,可以看到下面的著名的赤柱蔔公碼頭和美利樓。
廣場上有兩棵巨大的古樹,修剪得特別有型,像是兩個大蘑菇,一看就有些年頭,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歷史,很多人坐在古樹下看書、休息,顯得非常悠然自得。
赤柱,其英文名Stanley,則來自當時的英國首相史丹利勛爵(Lord Stanley)名字。而赤柱的中文名稱來歷有兩個說法,一個是據說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樹,有鮮紅色的花朵,在日出的陽光照耀下看起來像赤紅色柱子,因此村名稱為“赤柱”。
而我更相信另一個說法,因為昔日海盜猖狂,赤柱不但常遭劫掠亦有海盜築巢而居,原居民稱該地有“賊常住”,客家口音“賊住”後來轉為帶客家口音的廣州話——“赤柱”。
赤柱廣場的邊上便是著名的美利樓,它是香港一座具有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建築物,原址位於香港島中環,香港島北岸的美利樓建於1844年,屬於美利兵房的一部份,主要用作駐港英軍的軍營。到了香港日治時期,美利樓於香港日占時期被用作日本**憲兵總部,並且設有多座囚犯室及用作刑場,當中被殺者據稱逾4,000人,堪稱醫院外死亡人數最多的建築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利樓曾經被多個香港政府部門作為辦公室。1975年至1982年期間,美利樓成為了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總部。1982年,因應香港中銀大廈的建築工程,美利樓需要被拆卸。由於其歷史價值,1990年,香港政府決定將這座建築物完整地保留及遷至赤柱。
這座曾經是香港一級古跡的古建築被遷移之後,沒有再被評為香港古跡,不過這裏依然是赤柱必去的景點。美利樓現在是幾家餐館,建議到了赤柱,一定要去這裏吃一餐,在美利樓吃飯看風景,應該是到赤柱最浪漫的一件事。餐館也不是很貴,我看了其中一家,中午的自助餐是238港幣一位,下午三點到四點之後只要168港幣,很多在陽台上喝咖啡聊天,座無虛席。
這裏是香港外國人最愛的地方,可能因為以前曾經是英國最多的地方,他們坐在美利樓上,無所事事地看著整個赤柱和大海,感覺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很多人在這裏一坐就是一下午。
赤柱大街也是人氣最旺的地方,這裏總是絡繹不絕的人群,其實它就在海濱長廊的邊上。這裏都是在住宅樓下面修建的咖啡吧和酒吧,很多人喜歡在這裏吃點東西,喝一杯咖啡,曬曬太陽。
這座樓的樓上還有幾個小小的咖啡座,應該是看景色更好的地方,不過似乎很招引情侶的喜歡,因為都是兩人的座位,而且樓上更具有隱私感。
一份起司比薩餅是25港幣,一杯可樂或者軟飲是10港幣,味道雖不敢說是最好的,但是價格在赤柱大街的餐飲店中,還算是很便宜的地方。
這家店的環境也不錯,坐在店內,透過玻璃,就能看到整個赤柱大街,所以店內門口的位置總是很多人等著想坐的地方。
比薩餅店的左手邊是一家賣面包的店,雖然是一家地下的店鋪,但也是吸引很多人去坐坐。不僅是因為他們家的面包做得好,而且門口擺滿了各色特色面包,總是吸引了很多人拍照。我走進去店內,地下室很有情調,為了不打擾大家,所以沒有拍照。這家面包店的東西也不貴,許多全麥面包是他們家最大的特色。
除了各色西式餐館,也有很中式的餐館,這家店的門口放著一頂瓜皮帽和幾個蒸小籠包的蒸籠,一看擺設就知道是一家中餐館。
走到赤柱大街的最頂端便是赤柱海濱小賣亭,也是一條海邊的小餐館和酒吧小店,這裏人氣一樣也很旺,家家戶戶的門口都坐滿了遊客,同樣也是外國人最多。不像其他香港的景點,因為內地的遊客多,所以都有中文的招牌,這裏的餐牌很招牌都是英文的,可以看得出他們針對的遊客都是外國人。
街頭有很多藝人和小攤,最受歡迎的還是這個賣氣球的老人,一條長的氣球在他手裏幾下子就成了各式各樣的小動物,色彩絢麗,非常受孩子們的喜歡,我去的時候,一大堆的孩子圍著,好不容易才擠進去拍了一張照片。
一群年輕人在街頭表演,他們拿著自制的特大號電子口琴,在表演合奏,聽起來像是一個樂隊在表演,他們演奏的水平遠遠高過一般的街頭藝人。
大部分由赤柱原居民經營,赤柱村何文達村長是意見領袖,香港旅遊協會出版的香港旅遊指南也有推介了赤柱集市這一景點。
赤柱的集市不同與深圳,雖然也是看起來也像深圳外貿市場一樣的感覺,但是這裏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條小攤組成的街道有空調,即使外面酷熱,走在裏面非常涼爽,這樣才有心情在裏面慢慢閑逛。
是不是有想吃一口的沖動?其實它是小飾品,做的真是逼真,我見過所有經過的遊客都想在這拍一張照片,或者伸手去摸一摸的感覺。
從赤柱集市的盡頭出來,繼續往前走,就是赤柱海濱長廊的最頂端,左邊還有一個小小的海灘。其實就在集市的後面,還有一個赤柱正灘泳灘 ,位於鄰接赤柱市集及赤柱後灘,自香港殖民地時期,赤柱已經吸引許多各地而來的泳客遊玩。2013年6月,一個國際性酒店及機票訂購網站將赤柱正灘評為“全球十佳沙灘”的第十位。
從赤柱海濱長廊南端返回到北端,再回到美利樓,左手的海邊便是有名的“蔔公碼頭”。蔔公碼頭(Blake Pier at Stanley)為香港一座公眾碼頭,名稱來自香港第十二任香港總督蔔力,位於赤柱灣之北岸,2007年7月27日開始運營,供予船只上下乘客,現在這個碼頭有船前往蒲台島。
其實,蔔公碼頭原址並不是在這裏,跟美利樓一樣,也是遷移過來的。第一代的中環蔔公碼頭原位於交易廣場原址,於1920年搭建,碼頭上蓋以“鑄鐵”建造。
1965年,隨維港填海工程蔔公碼頭被拆除,但碼頭的頂蓋隨後轉移至黃大仙摩士四號,作為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直到2005年,香港建築署為赤柱海濱改善研究規劃設計時,決定將上蓋重置赤柱公眾碼頭。
蔔公碼頭伸向海中,這裏即使是夏天,也非常涼爽,海風習習,吹散了夏日的炎熱。所以,蔔公碼頭成為遊客最喜歡的地方。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會到這裏拍照留念,在這裏倚欄觀海別有一番情調。
蔔公碼頭也是本地人最喜歡的地方,很多人在這裏垂釣。雖然釣上來的都是一些小小的海魚,看見一位釣魚人就在碼頭下的海邊台階上,拿著小刀,在現場處理魚,看來準備直接燒烤了,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不過這種樂趣確實難得的。
古井的上方就是“北帝古廟”,這個廟跟水仙廟一樣小,整個廟宇很那拍全。門前便是大海,香爐就在海邊的餓巖石上方,還插了幾柱香,不時見到有香客過來朝拜上香。此廟據稱建於清朝1805年,有人說赤柱的潮汕漁民所建,也有人說是當年海盜張保仔所建的監視據點,傳說神龕的下方還有一條通道聯通到張保仔洞,後來張保仔投降,此洞被封閉。赤柱還有一個天後廟,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廣場的邊上,我一直陶醉於北帝古廟,以至於忘記了去天後宮,看來只有留待下次探訪。
在赤柱悠閑地逛了一天,還有很多地方來不及去,例如基督教直資男女中學的聖士提反書院,它是香港面積最大的一所中學,多座校舍被列為歷史建築。還有著名的香港懲教博物館 ,還有香港的赤柱的監獄,這一些都值得一去。 如果在赤柱悠閑地享受海濱風情,最後一站就是海上遊船河,你不用坐車原路返回,就赤柱的蔔公碼頭可以搭乘香港仿古船——張保仔,一個半小時的航程,返回中環碼頭。張保仔是香港著名的海盜,這艘名叫張保仔的遊船是模仿張保仔的海盜船,花了十八個月的時間手工打造的三桅桿的中式木船,你只要花上150港幣,就可以登船,享受香港的海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