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裏澳門是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代表,這裏不僅有異國風情的葡式建築,也有代表南粵文化的中式建築,在這裏在同一空間聽到中文、英文和不知道哪裏的語言,感覺置身在一個各種文化交融的大千世界。 十年前,初到旅遊和探親,那時小城還沒回歸中國,人口約三十多萬,到處一派歐陸風情,生活節奏優閑;十年後,舊地重臨,澳門已經回歸中國十三年了,人口也翻了近一倍,到處都是新建築物和新賭場,發展一日千裏。 下午二時正,從香港九龍中港城中港客運碼頭出發。從香港九龍中港城客運碼頭乘快船,澳門,我來也!船進入澳門的水域,映入眼簾就是這友誼大橋,澳門,久違了! 進入澳門,映入眼簾的不是老套的「澳門觀迎您」,而是「感受澳門」 碼頭大堂,十年後依舊! 在碼頭出口,有很多來自不同賭場提供免費班車服務,從澳門碼頭出來,就有到各家賭場的免費班車,有小巴,有大巴!去新葡京酒店的車很多,我就上了一輛!不用另付費搭車到市區,只需走出酒店步行前往就可以。 內部裝潢華麗,大堂象是博物館,展覽了一些從外國搜購回來的國寶文物。 內部裝飾太「土豪金」了!有傳酒店外墻之圓鏡的建造是化解隔鄰永利澳門渡假村外巨型顯示屏之煞氣 很多旅遊雜誌都評論這建築物外觀華麗但醜陋,這就見仁見智!十年前曾到過舊葡京賭場,但對賭博興致不大,只在外面看看罷了! 亞馬喇前地之名,得自澳葡政府首任總督亞馬喇。前地位於南灣區,乃澳門半島南端一圓形地帶,中心為綠化休憩廣場,其外圍則為回旋處設計的馬路,藉此協調交通、分配車流。 葡京賭場旁就是亞馬喇前地(廣場),這個前地簡直就是人煙稀疏,遊人都跑到周邊的賭場去。 南灣湖,記憶中從前這裏是海邊,現成了一個人工湖,周圍盡是賭場、新旅遊景點和大橋所圍繞,澳門旅遊塔也在附近,此時有幸在這裏遇上日落景致。南灣湖畔和大橋,竟有不少鳥類在此棲息。 南灣湖另外一個不可錯過的景點是激光音樂噴泉,高達80米的水柱劃過南灣湖的天空,大小不一的水柱跟隨湖畔廣場的音樂翩翩起舞,到了晚間加上千變萬化的燈光的效果,景色相當壯觀。南灣湖面上會噴出大型水幕,能變幻出各種不同的圖案,動畫、人物、澳門主要名勝、景點、建築等高達50種圖樣,其中有融和門、大三巴牌坊等澳門知名景點,在悠揚的樂曲和七彩燈光的交織下,為南灣湖畔添上艷麗的景致。 相信這裏是澳門看曰落最好地點之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殷皇子大馬路位於葡京酒店旁,為了吸引川流不息的賭客到此消費,在這一段短短的馬路裏,聚集了許多名牌服飾、金飾珠寶店、中藥蔘茸等店,還有專營計算機白鴿票與足球彩票的彩票公司,而且附近的當鋪也特別多。 今天澳門仍有為數不少的葡萄牙人後裔,葡語仍是官方語言,葡萄牙文化與澳門是不可分割。 我沿著殷皇子大馬路走到與南灣大馬路交會的十字路口,發現這兒堪稱是澳門最美麗的大道,大道中央種植了行人道樹木,兩旁伴隨著密集的名店商場,還有八角亭和加思欄花園等景點。 加思欄花園,歷史悠久,是澳門的首座花園,原址是卡斯蒂利亞(西班牙)方濟各會會士於一五八零年二月二日建立的聖方濟各修道院,其中文名的意思就是「卡斯蒂利亞人的花園」。此外,這個歷史最悠久的公園,面積雖小,郤有很多古樹。 澳門保安部昔日為兵營,粉紅色的外觀很吸引人眼目,1861年,聖方濟各修道院原址拆遷,建成了加思欄兵營。 很氣派的宅第,象是荒廢多年,相信這座古宅頂峰時期一定很氣派熱鬧。 基本上市區變化不多,與十年前所見分別很少。 主教座堂及前地世界文化遺產,聖母聖誕堂又名主教座堂,又稱大堂或大廟,始建於1567年,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原為一木建築,1849年,重建為今日的基本外型。1937年,再改建為三合土建築,才構成了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 這裏一派南歐情調,入夜後夜色醉人,我在這享用我的外賣晚餐,這裏是澳門天主教的中樞,是澳門天主教最高管理機構-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的所在地,周圍有新馬路、議事亭前地和大三巴等景點,熱鬧與寧靜,令人感受從神聖莊嚴之地走到了繁華鬧市的強烈對比。 就這樣慢慢行走,不知覺來到了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該學院於1594年成立,1762年結束,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設文法學部、人文學部、倫理神學部等。十年後,舊地重遊這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 通往大三巴牌坊有一條手信街,有很多澳門當地特色小吃可以買,現場也有的食品大多是手工制作的,可以試吃,滿意的話可以買一些送給親朋好友做完禮物也會是不錯的選擇。 一轉進街口,各店門口都有人拿著切成小塊的花生糖、杏仁餅及各式現做肉幹等,熱情的吆喝遊客試吃。不少手信是現做的,可以看見師傅在商鋪門口處,現場示範做餅過程。在這邊購物有吃又有玩,十分值得一遊。 營地大街,正式稱大街,通稱營地大街、澳門街,其名源於此地曾是軍隊紮營之地,是澳門最古老的一條街道。此街又稱澳門街,曾是中外客商匯聚進行商業活動的街道,其葡文名稱意即「商人街」亦由此而來。 澳門最早期只有營地大街作為商業街道,但今天這裏的老店,遊客越多,老店卻消失得更快,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傳著「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的說法,此澳門舊稱說明了澳門的空間和地位,而當中「澳門街」所指的,便是此歷史悠久的營地大街。 夜幕低垂下的玫瑰聖母堂,人來人往依舊,教堂的堂門雕工細致,藝術特色比較濃厚。聖堂的裏面安排的秩序井然,繽紛的色彩讓人覺得賞心悅目。尤其是由漂亮的彩色玻璃制作而成的圖案,更是給人新奇的感覺。 新馬路兩旁的建築物各有不同,當中有歐洲式的建築,也有少數保留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物,民政總署大樓以東的大多為具歐洲色彩的建築,如民政總署大樓和如圖的澳門郵政局等。 下環有很多地道小食,都是本地人有口碑的,這裏還有很多老房子,河邊新街的數層騎樓、百年歷史的老圍像光復圍、綠豆圍等。 這裏以前是海邊,看看街道名稱:貨倉街、鹽巷、鹽裏、小販巷等,就猜到昔日是碼頭和繁華的商業區。今天下環除了滿街的商店外,還有馬路邊的鐵皮檔、小販手推車賣花賣水果,本地人擠來擠去買東西,非常熱鬧。 夜已晚,與多年未見的老友見面會和以後趕往他的家裏休息,心中感慨許多,感覺澳門與香港的最大差別是閑適、寧馨,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優雅。它的面積雖小,卻濃縮了400多年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其葡式風情雖然與中式的古樸端莊不搭調,但卻能和諧並存、相對百年。華人與葡人在和平共處中,各自保持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那隨處可見的歐式教堂和中式寺廟,讓這座城市更加多元化和更具包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