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回首來時路,離舊城最近的新建築「十六浦索菲特酒店」。當初葡萄牙人建設大砲台 ,配合東西望洋山,防禦範圍正好可以覆蓋整個澳門舊城區(當然,百年來圍海填地的地區就不歸他們管了);據說大砲台 內可以收容全澳門軍民。今日大砲台卸下防禦角色,成為觀光景點,而內裏則改成「澳門博物館」。
大三巴是澳門的地標,也是舊城景點的中心;在澳門的幾天我一不留神就會走到大三巴牌坊之前,欣賞她夜晚白天不同的美,而且百看不膩。大三巴,與「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沒有關系;「三巴」是São Paulo的音譯,「大」則是指這是聖保祿山最大的教堂,「大三巴」的正式名稱是聖保祿大教堂遺址。是的,遺址;盡管我們都覺得石造的建築比起東方木造建築容易保存,但這座創建於1580年的教堂命運坎坷,她經歷了1595年和1601年的兩次大火,第三次重建於1635年落成,但1762年葡萄牙政府沒收了耶穌會的財產,其中就包含了聖保祿大教堂,這座教堂先後成為軍官宿舍、兵營,並於1835年一次起火而焚毀,只剩下一片薄薄的、中西合璧的立面;但也因為這樣的坎坷故事,讓她在一片教堂中獨領奇特。
耶穌會除了傳教功能,還承擔教育的工作;聖保祿大教堂和大砲台之間,其實原本有一座聖保祿學院,但這裏的功能不是一般的大學教育,而是為耶穌會的優秀傳教士做好準備(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化、禮儀......),方便他們到中國傳教;利瑪竇就是其中很傑出的一位,而他的塑像今日就被立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