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東西方多元文化交融的多姿多彩在其歷史建築和街區的色彩上也直觀的體現出來:澳門主教座堂、仁慈堂和曾經的聖保祿教堂為代表的澳門早期天主教堂和建築的“灰白色”主調,展現經典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正統歐洲古典建築風;澳門玫瑰堂、聖方濟各堂、聖老楞佐教堂為代表的“粉黃色”主調搭配白色墻身線條和亮綠色百葉窗的葡萄牙殖民風古典建築,明顯東南亞元素的活力渲染其中;氹仔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崗頂劇院為代表的散落於各地的土生葡人居住和娛樂的建築,其小清新的“淡綠色”的彰顯著南歐鄉土特色的異國風情;盧家大屋、鄭家大屋為代表的“青磚黛瓦”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斂含蓄;還有各處前地和街巷隨處可見的“黑白波紋”碎石路以及“藍白色調“的街道名牌和瓷磚壁畫等澳門獨有的色彩元素都在無聲卻濃郁地展示著澳門的獨特的文化韻味。
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祀玫瑰聖母,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1990年代及在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而現在此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不少在澳畫家曾經對其進行描繪。每年5月13日大約六時舉行彌撒,大約六時半舉行花地瑪聖母巡遊活動至主教山,喻意提示世人勿忘聖母在葡萄牙花地瑪對三位牧童的親授經文來祈求世界和平。
澳門開埠以來,東西方文化經歷幾個世紀的對話,中國,歐洲,以及整個東南亞沿海一帶長期以來的互相接觸和影響,沉澱誕生了土生葡人這個特殊族群。所謂土生葡人,是葡萄牙人與亞洲人通婚後在澳門出生成長的歐亞混血兒的群體,包括與印度人、馬六甲人、日本人、中國人通婚的後裔。國人熟知的“賭王”何鴻燊,美女李嘉欣、梁洛施都是土生葡人。據官方資料,澳門至今還有1萬多土生葡人,占澳門總人口的2%。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土生葡人是澳門多元文化交融的最典型範例,了解土生葡人是真正解讀澳門的最地道方式。澳門四百多年的多元文化交融早已印記在土生葡人的生活之中,與衣食住行緊密相連,探訪澳門土生文化的過程也充滿著人間煙火氣與生活情趣。澳門的夜景顯得很簡單樸素!這就是澳門這座城市的特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