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初看到猩猩同學去澳門的照片,其中一張就是地上一大片波浪形地磚,非常漂亮,從此留下深刻印象。從大三巴街開始,一路到到新馬路口的廣場,地上大多都是這樣的歐式波浪地磚,與兩邊各種色彩的歐式建築相得益彰。人在上面,像是在海面上行走一樣,再拿塊板或許還能找到沖浪的感覺:) 大三巴前面的大三巴街是遊人非常集中的地方,同時也匯集了眾多的手信店和美食店
這裏很多手信店都非常主動地在路邊,端著準備好的小吃,拿著夾子這裏準備遞給路過的遊客,甚至有些都直接往你手裏塞。其實他們這麽主動,不是他們太好客了,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你要是停下來接受了的話,那你就乖乖進去吧。
來澳門之前看了一檔節目,認識了澳門有名的豬扒包,所以這也是我來澳門的目標之一,不過我怎麽老覺得長得像個貪吃豆。其實所謂的豬扒包,就是一塊豬扒加塊面包而已,關鍵的不僅僅是豬扒的味道,我覺得面包烤得好不好也很影響口感。在大三巴街上又買了一個嘗了下,感覺比香港的那個貌似要好吃一點。
過了狹小擁擠的大三巴街後,路開始寬敞起來,西式的洋房也是隨處可見,波浪也開始出現了。真是海浪輕擁,樹影婆娑,好一片海邊風景啊!
好一片多姿多彩的海景房
一路隨“波”逐遊,遊到了玫瑰堂,相當漂亮的一座教堂。建於1587年,奉祀玫瑰聖母 (Our Lady of the Rosary),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帶騎樓的西式洋房。其實騎樓建築源於古希臘,後來流行於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嶺南一帶(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地)的騎樓,則是當地居民漂洋“過番”,賺錢後回家鄉建成的,融合了歐亞建築、特別是南洋建築風格,是華僑文化的一種載體和縮影。
在離玫瑰堂不遠處的一個巷子裏,意外發下一幢青磚中式大宅,叫盧家大屋。盧家大屋建於1889年,仿廣州西關大屋,是澳門目前所剩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中式大宅。
盧家大屋的屋主盧華紹,澳門人都稱其為盧九,這是因為盧華紹小名“耇”,而在粵語中與“九”同音,所以盧九是同音簡寫所致。盧九原是廣東新會人,出身貧寒。到澳門後,從事過多種經營,後來因為先後承充省澳賭權,成為澳門第一代賭王。
盧家大屋雖是以中式建築為主體,但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歐洲特色的裝飾品。裏面遊客不多,但是工作人員卻有好幾個,以至於一度工作人員的數量都超過了裏面的遊客人數。
靠近新馬路口的黃枝記,傳說這裏的雲吞面很好吃 可是我卻點了個豬扒包 由於在香港吃了夠多的雲吞面,於是只是點了一碗狀元及第粥,不過味道感覺挺一般,後悔沒點更出名的雲吞面
新馬路口的廣場 位於路口的民政總署
廣場邊上的郵局,裏面的工作人員提供普通話、廣東話、葡語和英語服務,但是沒有人是四種都會的。想買個明信片,發現服務櫃台那個人偏偏不會普通話,找到隔壁櫃台那個會的,卻又不提供這個服務,還讓我去那邊,一怒之下就不買了。其實想想,倒是可以說英語的。說起來在港澳,語言確實是個問題,感覺就跟在國外沒太大卻別。在香港時,普通話有人會說,但是確實不算很多,碰到不會的我又不會說粵語,而說英語又顯得太奇怪。
新葡京酒店,在澳門成為了世界第一的賭城後,賭王何鴻燊也加快了腳步
閃閃發亮的鉆石裙樓
新葡京對面僅一條馬路之隔的便是舊葡京酒店,建成於1970年,4年後亮相於007系列的《金槍人》後,更是名氣大增,成為經典
澳門的公交車價格很奇怪,價格往往都是幾塊幾毛,而平時分幣用得又不多,所以丟了好多冤枉錢進去。比如去媽閣廟的10路公交車費就是3.2澳門幣。
媽閣廟,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南角。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人稱其能預言吉兇幫助商人和,消災。
媽閣廟邊不遠處就是海了,不時有一些當地人在這裏散步
在海邊看風景時突然聽見一陣鞭炮聲,原來是漁船要出海了
小逛一會兒
巴士站,澳門的巴士站跟香港差不多,只是沒有雙層巴士
巴士站看到的關於博彩
晚上一路溜達回來,在下環街一家燒臘店吃的蜜汁叉燒飯
|